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黄色文明的遗迹--黄帝陵、窑洞、壶口

2016-1-20 00:00| 查看: 256|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黄色文明的遗迹--黄帝陵、窑洞、壶口

离开历史古城西安,带着没去参观乾陵、昭陵的遗憾,我的专车却朝黄土高原的方向驶去,带着那颗海外中华儿女对寻觅文化起源的激动,带着对母亲河期待已久的思绪,当然还带着那首美妙动人的歌曲:
我家就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有我的歌我的歌,我家就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有我的歌我的歌.......。
若不是早已从书上得知,真不敢相信,粗犷贫瘠的黄土高原,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由于黄河在这里没有下游经常泛滥的脾气,而成为远古先民能够长期生活,并为后人遗留下文明根据的地方。就连中华民族伟大的始祖,也难逃黄河下游经常泛滥的威胁,据记载黄帝四十岁时曾向东迁都,但是在十二年后,还是得返回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在中原黄河的泛滥是经常性的,黄土高原的泥土虽然贫瘠,然而却鲜有让人致命的洪水和随意变更的河道,这是导致黄土高原能够为后世保存着祖先的遗迹,并被认定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三门峡以后,黄河忽然进入地势平坦的大平原,河水的减速使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开始沉淀,并带来灾难,每每黄河泛滥之时,总会吞没一切可以吞没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在信史时代以后,黄河下游才会出现华夏文明的原因。
身为炎黄子孙,留着中华人的血、长着中华人的样貌、说着中华人的话,来到了黄土高原,自然必当前往桥山去拜谒中华人的始祖--姬轩辕。相传,当年黄帝从中原回迁桥山,打算造鼎,用于宴请各个部落的酋长,然大鼎造成后,有祥龙飞降到桥山来,黄帝乘祥龙成仙而去,随他成仙的还有70余位随员,有些人可能平时对黄帝的忠诚度不高,或是他们紧抓的尽是些无法承担他们体重的龙须和黄帝身上的衣裳,结果纷纷跌落在桥山之上,他们只有睁着眼睛无奈地目送黄帝驾龙成仙,而这些无奈的人们唯有将黄帝遗留下来的衣裳和龙须葬于桥山,并成为现在桥山的黄帝陵。(关于黄帝成仙的故事,还有很多版本,而笔者总认为,这个故事比较有趣,也比较切合实际。)
黄帝已经成仙而去,故现在我们所见的自然是黄帝的衣冠冢罗!这是我的观点,关于黄帝陵是衣冠冢之事,有些学者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尤其是一个笔名兰草的先生,更是坚持黄帝陵内就有姬轩辕的尸首。其实不管是否衣冠冢,我们总不能开挖老祖宗的陵墓,或者是无聊地做什么开棺检尸的事情,这是对先人的不敬。再说仓促的人生就那么短短几十年,何必耗费太多时间在求证一个先人的陵墓之上!不管是根据传说或史料,到黄帝陵的拜谒者,都是出于对老祖宗的崇拜与敬仰,与陵墓是否真实无关。
来到桥山黄帝陵,山道两旁都是苍翠的古柏,据说最老的已有5000多年,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即使是七人也无法完全合抱,看样子是很老,至于是否已经在地球上身长了5000多年,倒不得而知了。据说,自宋代,政府才开始规定百姓务必保护此处的柏树,并设有专门看守人员。然而,到了人人都吃树根嚼树皮的年代,是否还有人会顾及保护桥山的古柏?5000年,好像不太可能吧!据说,这棵柏树还是黄帝老爷子亲自栽种的,希望五千年以后,有人还会记得邓安哥(Uncle)也曾经在天坛公园里种树若干。
不管其他,还是到黄帝陵前鞠个躬,行个礼再说吧,对着由当代书法家、作家郭沫洛题的--黄帝陵的墓碑,碑后是一堆长满青葱灌木的土堆。据资料记载,在坟墓上堆土植树,是战国以后由一个名为孔丘的伟人开始发明,然后才逐渐盛行的,不管人们怎么想,我们随行的都在怀疑眼前这一切的真实性。
尽管带着怀疑的心情,对黄帝的崇敬依然不减,他不但统一了中华大地的原始部落,更教会人们改革住房,人们从有巢氏时代的居住于树上发展到使用岩石泥土在地面上建造房子,此外,在黄帝的时代,人们更懂得使用衣裳遮体、乘坐车船,在与蚩尤发生战争时雏形的阵法和弓箭更使蚩尤大败,笛萧琴瑟等乐器也陆续被发明,当然最了得的是懂得制造陶器,用于烹饪或贮藏食物。
不但黄帝本人了得,在他的领导下,华夏文明更有了灿烂辉煌的开端,在他的那个年代,他身边的伴侣与群臣都为华夏的文明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嫘祖养蚕、仓颉造字、隶首发明算术、容成发明历法等。在他的那个年代,几乎是华夏文明发明、发现成果最多、最具突破性的年代。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黄帝陵,离开桥山,我们奔向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途中我们停留参观了窑洞,这个与黄土高原之名形影不离的特色中国民居。从前的窑洞,是贫穷的象征;现在的窑洞,虽然还是土墙、土炕,但已经装上碟形天线。晚上7时,一家大小可以坐在炕上观看新闻联播,还是19寸的电视呢,比我到过的客家土楼气派多了!今时不同往日呀!
可惜窑洞的卫生环境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进入窑洞一股酸溜溜的气味扑鼻而来。味道,可能是来自陶缸里正腌着的咸菜,也有可能是主人家午餐时用咸菜送饭,更可能是.....,我不敢再想,也不想再猜。匆匆照过几张照片,主人还要留我等用茶,而我却以看风景为由,伺机溜到窑洞外头。山坡下是成片绿中带黄的玉米地,让人不尽佩服黄土高原人的艰苦毅力,把这片穷山恶水的变成养育生命的沃土。想当年,就是这里为中国的历史创造了又一个以穷胜富、以弱胜强的历史奇迹。这里的人虽穷,但他们的热情与诚恳却是叫人难忘的,往后故地重游的机会虽然不大,我却永远会紧记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住着一群善良、默默耕耘的人们。

* * * * * * * * * * *

黄河,这一条养育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河流,这一条使东方文明被称为黄色文明的河流,中华人的文明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起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黄土高原时呈“几”字形,向东注入大海。在流经吉县附近时,河道出现断层而产生落差,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壶口大瀑布。
向来,黄河给予的印象就是连年的灾难,每一场灾难都为中国减轻了若干万计的人口负担,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淹噬财产和生命最多的河流,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就是从黄河泛滥开始讲起的。来到华大后,才认识到黄河有一段被称为壶口瀑布的地方;若干年后,才在《红河谷》中一睹它的风采,黄浊浊的河水,汹隆隆地吞噬了祭品、牲口还有少女的场面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再后来,是1997年6月1日的那天,号称是为庆祝香港回归拉开序幕,台湾的名导演兼演员柯受良飞越黄河的那一天,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却花去了一年的时间筹备,到底是献礼?还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又一次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当初为飞越黄河时建造的酒店还在,但是要在这样的穷山僻壤经营一家高档次的酒店,谈何容易。
据说,壶口瀑布是由大禹治水时凿开的,好让河水能够通畅,这倒与大禹以疏导的方式治水的说法相符合,由于壶口凿开后,黄河之水奔腾而下,玉皇大帝为镇水分流,从玄武神龟背上取来“息壤”,投到黄河中去,即成为壶口瀑布下游不远处的孟门神舟。现在,神舟上竖有大禹像,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
真正的壶口瀑布,并没有像电影、电视中看到的那样,他与尼加拉瀑布、伊丽莎白瀑布相比,可算是“小巧玲珑”。因为壶口瀑布的落差只有50米,雨季时宽度能达到60余米,旱季时却收缩为30来米左右,这倒有点像中华民族的脾性--能屈能伸。壶口瀑布的规模虽不如尼加拉瀑布或伊丽莎白瀑布,但却也水花飞溅,震耳欲聋,古人有:“涌来万岛排山势,卷作千雷震地声”来比喻它。
在离开瀑布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就能听到那轰隆隆的水声,顺着声音望去,白中带黄的烟雾在上下飘动,让人有不禁想大喊一句:“我来到了壶口,我看到了黄河”的冲动。然而,此时从口中传出的却是“Wah,Wah,Wah”的惊叹声,激动的心情更是难以形容,相机的按钮更是如呼吸般,“卡喳,卡喳,卡喳”的一下一下地按着,巴不得把整个壶口搬回家当纪念品。
圆了,我的中国心。满了,我的中国情。此时此刻,一切尽在无法言语之中。



笔于:476次列车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黄色文明的遗迹--黄帝陵、窑洞、壶口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94480-1.html
上一篇:陕北行下一篇:奔腾壶口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