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晋中美景美食行⑷—晋祠

2016-1-20 00:00| 查看: 538|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晋中美景美食行—晋祠

中午简单吃了碗刀削面作午饭,回到国道上等车。从平遥、祁县等附近发往太原的车都经过此地。不到10分钟,一班从介休过来的客车捎上我们,有空调的大巴,好暖和好舒服! 不知不觉,50分钟抵达建南汽车站。(太原去平遥、乔家大院等地的车都由这个车站发车,乔家大院太原,大巴15元/人)
11路公交到太原火车站(投币1元),再换乘804路(投币2.5元),这是始发火车站终点为晋祠的专线车。大学里曾经的必修课《中国建筑史》提到,晋祠里面的几幢殿堂房舍,堪称中国古建筑的经典名作,多少年来不能忘怀。第一次来山西,此行出发伊始,就把晋祠列为必游之地。
晋祠离市区有相当的距离,过年就是好,车上空荡荡没几人,出了市区就再没人上下了,一路不停,公交甩了好些站,50分钟抵达。
真正的晋祠前面有个晋祠公园,不要钱,规模可观,但还没有修完。匆匆瞄一眼这些现代假古董,心里暗自庆幸来得及时,羊毛出在羊身上,以后这些一定会捆绑在晋祠的费用里。

穿过长长的公园, 在晋祠门口买好票(50元/人),当地私家导游很多,砍价20元谈妥,导游口若悬河,当即开讲晋祠的起源与变迁。
晋祠位于太原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西周武王次子姬虞(因为姬虞的封地是唐,且排行老三,故又名唐叔虞)而建的晋王祠。历经朝代更迭,有战火中摧毁的,更多是后世增建修缮,才形成当今的规模。

入得园内,沿着中路参观,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建在石望柱栏杆装饰基座上、红柱黄墙支撑的殿宇,名曰“水镜台”,是为邑姜圣母演乐的戏台。
迎面亮相的反而是建筑的背面,且不说屋檐下雕梁画栋的重彩,也不说匾额楹联上笔力遒劲的浓墨,顺着导游指引的方向看去,这幢建筑分前后两部,后台部分严实封闭,是重檐歇山屋顶楼阁式建筑;前台开敞空阔,上为曲线饱满的卷棚式屋顶。重檐歇山顶和卷棚式屋顶是中国古建筑多种屋顶类型中,形式最生动、线条最优美、等级也较高的两种,就是在资料中也少有看到这两种搭配的图样。
眼前的这两个屋顶,前后穿插、高低错落,各自特点突出又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加之下部坚实的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台前台后,整幢建筑对比强烈而又浑然一体,中国古建筑优雅墩厚的形态之美,呵呵,令自己眼睛发亮,有点被镇住了!
围着水镜台转了好几圈,左看右看也不够,大约也是被建筑的奇妙构造所吸引,不少游客忍不住跑上舞台,或拍照留影,或拿姿做派地表演一番,引来旁观者善意的嘲笑。

过水镜台是金人台,台中心是精美小巧的琉璃阁,东南西北各一尊铁人,身披铠甲、威武雄壮。根据导游指点,东北角的那尊是民国初年补铸,铸铁之间的纹路显然没有其它的精密,今人还达不到古代的铸造工艺,哀叹!东南方向的那尊铁人还有个逸事,据说某年黄河泛滥,被抬去镇水,毁坏了手臂,所以现在看到的就是缺少胳膊的样子。最杰出的是西南角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不仅体型高大英武、神情姿态逼真,北宋时期到现在,经历风吹雨打,仍不锈不蚀光亮如初,令人称道当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精湛!
金人台后方的对越牌坊,虽然也是结构精巧、彩绘艳丽,可相比较去过的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只有它孝顺母亲的建造初衷和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能让自己略微关注一下。

图1,晋祠水镜台、金人台。

对越牌坊后面两侧,右手是钟楼,左边是鼓楼,取“暮鼓晨钟”之意。紧接着,又一个很有特点的建筑迎面展现,这就是献殿。
献殿的用途,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这座端正的宫殿式屋宇,面阔与进深的比例近乎黄金分割,单檐歇山顶四角脚飞翘舒展,最醒目之处,是房子四周无墙壁,前后无大门,只是在支撑的红木柱子之间安上栅栏,整个建筑通透而流畅,荡漾着一股灵动之韵。
据介绍,这样开放的形制,是为了保证殿里供奉的祭品食物能长时间通风存放。与其称之为“殿”,实质更像一座凉亭,但整座建筑,基座坚固耐久、柱身粗细适中、梁架简洁明晰、屋檐出挑深远,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比一般花园里简单轻巧的凉亭,隐含着深厚的艺术、文化、技术的潜质与实力。这种建筑在明清朝代不乏其例,但建于金代绝无仅有,被列为国宝级古建筑也不足为怪了!

献殿后面紧挨着的一座十字形大理石护栏的石桥,历史更为悠久,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与桥下的方形水池统称为鱼沼飞梁。
从侧面看这桥,立在水中的石柱,柱顶像盖房子一样架设斗拱和横梁,承托十字形桥面与四岸相结。为了拍张清楚的全景,战战兢兢地爬上一角的狭窄护栏顶,沿主方向的桥面平坦,而侧向的两桥由中心渐渐向下倾斜如翼,做展翅欲飞状。这种独具匠心十字飞梁的形制构造,是国内现存古桥中唯一的孤例!

图2,晋祠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中轴线游览的最末端,就到了圣母殿,这里是晋祠的主殿。后倚雄峰,气魄非凡。该殿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供奉姬虞生母邑姜的祠堂。
从正面看去,大殿横向尺度宽广,顶为重檐歇山式。导游指点两侧的角柱皆微微内倾,又明显升高,这样既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又使前檐四角翘起,呈现出曲线之美。哈哈,与教科书上提到的完全一致,而实际形象,比例构图均好过书本上呆板图片太多!
大殿最为独特的还是内部结构与形制。近似正方形的建筑,宽广的大殿内部,没有一根支撑承重的明柱,仅殿身四周设廊柱与檐柱各一圈,承托两层厚重的屋架房顶和深远出挑的屋檐,专业术语称做“减柱营造法”,这样前廊与大殿内空旷宽敞,为设置神龛和塑像提供了足够大又没限制的空间。
亲眼看到大殿内外这种极为罕见的奇特古建筑构造,由不得为宋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而唏嘘赞叹,也为古代同行的智慧而骄傲!
大殿前的廊柱上有8条木雕蟠龙,造型精巧,栩栩如生,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蟠龙大柱。

大殿里面最主要的陈列,是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的宋代侍女塑像。导游絮絮叨叨地介绍这些雕像的特色,可惜不能入内,仅隔着大门观看,PP也拍不清楚。只看到主像圣母邑姜比较突出,凤冠霞帔、神情凝重,端坐于中央。其它各类侍女,隐约也是职能区别、年龄差别、仪表各异,无论导游吹水哪个得宠、哪个漂亮、哪个哪个又失落,人像以原型为参照塑得固然逼真,但现实中那些宫女的一生呢?恐怕还是藏在深宫人未识,或者“白头宫女在,犹坐说玄宗”的命运……。

圣母殿北边有一棵侧卧的柏树,就是晋祠“三绝”中的周柏,又名“齐年古柏”,当初盖殿时移植而来,取“比翼齐年”之意。
导游说树龄将近三千年,脑子里飞快搜索,回忆在其它什么地方还见过千年以上的古木。青岛崂山上青宫前有两株逾千年的银杏,很是茂密;还有一株“汉柏”,也生机昂然;连南京著名的六朝松,也有1500多年的历史,虽说部分枯萎,却被钢筋支撑着,保持傲立尘世、俯瞰众生的骄人姿态。
可这株古树,尽管枝叶留有生机,导游称赞树干酷似卧龙,但个人以为,这样的形象,有点无奈,有点颓废,似乎将要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圣母殿南侧有一个八角亭,亭下有一泉,名曰“难老泉”,是三绝中的最后一绝。据说泉水水温总是恒定在18℃左右,清澈见底,终年流淌不息,有“晋阳第一泉”的美誉。
左瞧右看,感觉比不了那个瞎子阿柄《二泉映月》所描绘的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导游说,如今喷涌着的泉水,实际是机械加压送出的,真正的泉水已然干枯。呜呼,即使它的名字起得如此之好,在自然规律面前,任谁也逃脱不了老去的结局……。泉如此,人亦如此,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今天,只有现在!

南边还有组院落,名叫晋溪书院,院内也是回廊环绕,古木苍苍,环境清幽。供奉着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现在成为海内外“王氏”寻根祭祖的圣地,看看那些活动的展览PP,也蛮有意思。

晋祠的建筑布局分中、南、北三线,在最南部有座寺庙,好象是近年来重建的,唯一引得自己能多看两眼的,就是高高的舍利塔。北一线虽然古迹还不少,但多数被占为内部办公区域,门窗紧锁,气氛萧疏。

图3,晋祠难老泉、舍利塔、晋溪书院。

纵览晋祠,这里实际是个祠庙建筑与中式园林的结合体,处山野之侧,规模宏大,又是王侯的祠堂,比以前看过的单纯家族祠堂建筑,如广州的陈家祠,虽然陈家祠也很有岭南地域风格,自不可同年而同日语。有了山、水、树等自然环境的映衬,配上亭、台、桥若干等园林小品的烘托,难怪有山西“小江南”之称!
从园林上论,这里的亭、榭、阁等,造型小巧轻盈,玲珑活泼,秉承江南建筑的意韵,影响到主体建筑上,也不乏柔媚与细腻,让宣扬道义的宗教类建筑,具有了接近人性的亲和力;由于地域开阔,院内道路平直宽敞,很大气,不似江南园林过于曲折迂回。而比较同类的北方园林,决没有北京颐和园、北海等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贵气和居高临下的傲气,堪称中庸的典范!

天气寒冷,园内多处积雪尚未融化,虽然导游一再说这里夏季如何绿树成荫,可以再来游玩,但个人觉得,残雪之中的晋祠,人文与自然景致交相辉映,恢弘与灵秀兼具,苍劲与飘逸相携,内心被感染得热乎,果然不虚此行!

图4,晋祠主景区。

回到太原市区,火车是晚上九点多的,还有足够时间让人再享受一顿山西的地方美食。先前在公交车上已经看到市中心五一广场不远处,有家门脸不小的晋阳饭店,这绝对是正宗的山西风味。一路都是街边小店随意,这里怎么也得登次大雅之堂。
没想到进入店内,虽然灯火辉煌、人头攒动,但服务台告知不对散客,年初一到初六都是定向为年前就预定好的家宴服务!OMG!太原的饭馆还有送上门的生意不做?好生失望!不甘心就此与美食擦肩,虚心向店内人士请教哪里还有正宗的山西饭馆,结果大厨推荐离此两站地远的南肖墙路口,有家规模不小的“山西饭庄”。

专业人士一定自有道理,找寻而来,甚幸,这里营业而且服务散客!立马坐下点菜,专挑晋菜系列。
金牌过油肉,前面提到过油肉是山西名菜,这里既然如此冠名,不可不点。果然,这菜一上桌,立刻引起注目。光看菜里的肉,片片外表平整舒展、厚薄均匀、大小相仿、色泽金黄,纯瘦肉没一点筋筋拉拉,表面芡汁适量透明,稍有明油。吃到口中,更是光滑利落、外软里嫩,味道咸鲜而隐约有醋意,与木犀肉很有明显差异,配上新鲜的冬笋片和脆生的黄瓜木耳,比前两日吃过几次的过油肉不可相提并论,当然价格也是翻番!

南瓜黄米饭,这算一道甜食,配了蜜枣和葡萄干蒸出来的。黄米饭稀软而粘性,口感温和,南瓜是储存很久的老南瓜,外皮橙红而肉质金黄,卖像就讨人喜欢,吃到口中又粉又甜还不腻,是迄今为止吃到的最好南瓜!只是南瓜非常顶饱的,不敢多吃,剩下的不肯浪费,打包回北京做了一锅香喷喷的南瓜粥!

五台珍菌烩豆腐,蘑菇菌类与豆腐合烧平时就是自己经常的做法,当然要尝尝山西的味道。端上来就是香气扑鼻,原来不仅有菌类,还放了松子仁和蔬菜粒,入得口中绵软夹杂生脆,口感自然丰富了,豆腐被这些配料调和得很精致,香醇可口,味道浓郁,似乎能体现山西人精明的一面。

豆角沾尖尖,菜谱上的这个名字,实在引起自己的好奇心,问服务生,原来是蔬菜撕成小片,逐个滚裹面糊,在开水锅里汆熟食用的一种面食。山西面食品种实在丰富,就冲与蔬菜的搭配也要见识一下!这里的面食后厨部分是开敞的,可以隔着玻璃窗看师傅现场制作。选了黄米面,师傅现揉面。豆角要先在锅中煮六、七成熟,然后只见师傅拿一截豆角,在面中一沾一卷,带出一片面裹住豆角,扔下滚水锅中,如此反复……。端上来还要配一碗佐料,绝对是老陈醋当家,加上葱姜末,闻一闻酸香四溢,吃一吃情趣别具,让人感叹山西面食真是博大精深!

心满意足,打道回府,2008年的新春就这样度过了,匆忙出游,却收获颇丰。只是美好总这么短暂,又要陷入纠缠不清、没完没了的凡尘俗务!五一长假取消,不知还要等待多久,才能再次放飞身心呢?

图5,过油肉、南瓜黄米饭、五台珍菌烩豆腐、豆角沾尖尖。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晋中美景美食行⑷—晋祠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92162-1.html
本文关键词:晋中美景美食行⑷—晋祠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