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大同游记之悬空寺和应县木塔

2016-1-20 00:00| 查看: 488|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到北京游玩,特地安排了两天去大同,一看石窟,二看悬空寺,三看应县木塔。

北京到大同的火车不少,但是合我意的车次只有三班:1136/1133—23:03~05:17,K608/K605—23:36~6:21和2602/2603—23:47~7:01,这几趟车既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又可省一晚住宿费用。最后我选了2602次,因为正好买到了软卧票,才102元,从来没睡过这么便宜的软卧,建议大热天出行坐普快夜车的话还是别选硬卧,只有软卧有空调。

7点多到大同,就在火车站广场对面找了个小宾馆住下,标间100元(老板开价120元,没怎么杀价,看看条件凑合,就住下了)。整理一下,扔了行李,直奔雁同西路汽车站,到浑源的车费15元。趁等车的间隙,在附近吃了碗面,味道不错尤其是价格暖人心3.8元。车开出汽车站后又在一处转盘的地方停车拉客近半小时,然后终于满载向浑源出发。

大约10点多到浑源县汽车站,下车坐公交(好象是8路)到悬空寺。其间还有个小插曲:车快到浑源前有个加油站,司售不停地喊到恒山悬空寺的下,正准备下车被一老人拉住,悄悄告诉我:坐到底转公交就行了,这里下就得包出租或摩托了。我一看窗外果然有不少机动车辆(以摩托车为主)正虎视眈眈,于是坚定地坐到汽车站。老人还热心地把我带到公交站,一直等看我上车了才离开,真是从心底里感谢这位老人。

公交车一路狂奔10多分钟到悬空寺路口把我放下,据了解此线路终点是恒山大门。下车处那风不是一般地大,感觉人都被吹得打飘,但当走过一个下坡路到悬空寺时风就很小了,而登上那座古建筑后都没什么风了,其实这也是悬空寺选址的成功之处。60元门票有点小贵,但能够亲近古人这一超越千年的惊世之作也还算值得。

站在山下仰望,整座悬空寺贴壁而建,仿佛是山崖上的高浮雕作品。这天人不多,没见限制措施,于是我在上面来回走了好几圈,最顶上有一层已经不让上了,也许有一天整座楼都只能远观了—实在经受不住广大中国人民的热爱呀。悬空寺里面并不是从下面看到的那么狭窄,似乎是充分利用的崖壁的天然弧度拓展了空间,全木的结构,虽经历多少世纪的风霜雨雪人走在上面依然挺稳的,只是在探头向外时才觉得有些险,寺内栈道石壁上刻的“公输天巧”道出了古往今来游客或香客们的由衷赞叹。因为河流淤积等原因,悬空寺距离地面已不象过去那么高了,但是行走其上仍不失漫步空中之感,念及当初在此修行的道士时时面对着恒山美景和脚下白云,真是不想做神仙也难。返回地面再次仰望,依旧觉得此建筑的不可思议,难怪诗仙至此亦几乎无语,只留下“壮观”二字!

从悬空寺出来一时没等到公交,于是就沿着来时的公路步行下山,反正就这一条道,车来了也不会错过。公路开在恒山中,悬空寺就建在恒山的翠屏峰上,可能因为尚不在风景区的原因,我这一路也没见什么风光。大概走了20分钟就到山脚了,这时来了辆出租,上车5元送到汽车站,中间还在一个牌坊(据称为恒山后门)处停车拍了张到此一游的照片。

下午打算去应县,班车12元,要1点多才开,正好有机会一尝有名的浑源凉粉。于是就在车站对面的小店点了一份凉粉,5元,确实味道不错,尤其是上面那些零碎,很丰富。饭毕,上了辆挺破的车,摇摇晃晃,渐渐远离恒山,路况倒还好,也没遇上大批运煤车,快2点半才到应县。下车一路走一路问,一边惊叹于这个小县城超级宽阔的大马路。

木塔还是很容易找的,因为小县城就这么一个出名的地方。在院子外面就可以看到雄伟的木塔了,端庄稳重,这是国内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了,建造于辽代(北宋),距今有950年了。但是大老远的来了自然不能满足于远观,而且从外面看似乎木塔并未倾斜得厉害,于是在支付了60元后进入景区。

木塔呈八角形,外观5层,有4个暗层,共有9层,67米多的高度在落成时甚至以后的很多年里都可算是“摩天大楼”了。在近千年的风雨侵蚀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地震,其中有一次居然连震了7天(当时的木塔已有300岁高龄了!);在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还接受了枪林弹雨的洗礼,至今可见弹痕。专家说,木塔如此长久地巍然屹立,应该归功于本身精巧的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的枋上,并向内递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全塔在结构上没用一个铁钉子,全靠构件互相铆榫咬合。塔的暗层,内外槽柱之间的梁用斜撑连接,成八角筒式内外槽框架,增强了构件的整体性。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被世人称为“斗拱博物馆”。因此,应县木塔被古人誉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 塔内明层都有塑像,一层释迦佛11米高,面具端庄神态怡然,顶部精美华丽的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设计者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呵呵,上段文字大部分是摘自其他资料的,一是认为这部分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描述得比较清晰,二是鉴于木塔已“老迈体残”,我等游客只允许上到第二个明层的回廊,内部光线又不太好,实在也看不太清也看不全,只能从资料上景仰一番)。关于此塔所耗用的木料,各类资料有不同的计算结果,基本是在3000-5000立方之间,总之是很多的,而我曾在CCTV的一档节目中听得居然在辽代同一时期大同—应县这一带有好几座如此规模的巨塔,以至于今人推测当时附近的一片茂林因此消耗殆尽变成了草原!—绿色的建材造成如此不环保的结果,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接下来是我的实地考察。走近木塔,从某个角度看塔身确实明显倾斜,按导游的标准描述是“塔体已扭曲变形,正在向东北方向倾斜,并有100余处残损”。走进一层仰视彩塑大佛,我并未觉得塑像如何精美,但由于空间狭小这尊顶天立地的大佛还是颇有视觉震撼的。可惜美丽的藻井、六尊如来画像还有飞天都看不清,太暗了,这是为了保护古老的色彩,内部几乎杜绝了非自然光源。激动地上二层体验了,我小心翼翼地踩在楼梯上,惟恐脚步稍重会给塔带来过大的负荷。木梯的材料是非常厚实的,似乎没有上漆,怎奈9个多世纪的岁月流逝再好的木材也已老朽,走在上面颤悠悠的。很快上到二层,游客只能在外面的回廊走动,中间的佛像须隔着栅栏观看。四处眺望风景不错,木塔附近至今没有很高的建筑,因此尚能感受居高临下和一览无余,想来当年登上塔顶更是件心旷神怡的乐事。不过当我走到塔的东北角,一下子就有心底一沉的感觉:木地板是斜的,站在上面的人需要重新调节自己的平衡状态,眼前支撑着三层的粗壮木柱倾斜得很厉害,像是都在朝一面猛地歪了过去,让人一时无法找到水平面,这是一座真正的危楼!木塔老了,它只是勉强地站在那儿,每人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它无法承受之重,所以每一步我都听到了它吱呀的呻吟。忽然觉得自己很不应该继续停留在上面,特别是看到上来的部分游客甚至以跳跃来测试楼板是否结实,感到很心痛:我们不是来欣赏古人的杰作么?我们怎么反而去摧残它呢?还是赶快下楼,让我们保持一定距离好好爱护它吧。

回家后又从一些资料中得知,塔的中心部分,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三根梁现在已经完全压碎了,如再遇大地震、大风之类的外力木塔可能将无法屹立下去。现在每天上塔的游客,少则100,多则数百,黄金周更是游客如云。木塔原来对游客开放可参观到第三层,而今只允许上到第二层,一次只能上20人,限时10分钟,但是我并没有发现管理人员严格地执行这一限制措施。虽然60元的高票价确实限制的一部分游人,但还是会有好奇的游客(譬如本人)愿意上楼一看,如果再多几个我所见的“野蛮”游客,真担心经受千年风霜战火的木塔最终是倒在现代游客的脚下。在悬空寺我很赞同限制游客流量来保护古建筑,但在摇摇欲坠的木塔这里,我的切身体会是应该禁止一切非专业人员上楼。

看了两座濒危古建筑,今天的行程也结束了,既佩服古代中国人的高超建筑水平,又为这些国宝的命运有些隐忧,一路回味思绪不断,1个半小时的车程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从应县返回大同的车终点不是雁同西路的汽车站,好象是西南汽车站,但是到市中心很方便。跳上一辆公交,并未坐到终点,在一处灯火辉煌的饭店区下车,没有仔细研究这是大同的哪个区域,只知道晚饭时刻到了:P 我的旅游饮食准则是白天马马虎虎,晚上好好犒劳。找了家人满为患的,点了一荤一素和一份点心,超级足量加上温馨的价格再次让我感受大同人民的实在,最后荤菜和点心打包了大部分,成为我次日的早饭加半顿中饭,23元解决2顿半是否很超值啊,而且看那家饭店的装潢及规模应该和我们这儿的跃民海鲜酒楼差不多。饭后,带着满足和一大包吃的,返回火车站边的宾馆,早早歇息,明天还有精彩的呢。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大同游记之悬空寺和应县木塔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93424-1.html
本文关键词:大同游记之悬空寺和应县木塔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