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苏州游踪----孔庙、沧浪亭

2016-1-20 00:00| 查看: 294|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沿人民路南下,过十全街路口,便看见一堵土红色的墙。先看到一个小院,里边有一个门口,门楣上有“崇圣祠”字样,但里边已经不是祠,已经改了商铺,都在摆卖古董或者仿古的物件西边一片建筑,似乎也都做这个营生。

折回向南,终于到了孔庙正门。

孔庙也叫“文庙”。文庙的入口是“大成门”,面对着南方一片开阔的空地。空地上铺砌了石板,单调的石板布置了流水和小桥,布置了石阶和腾龙图案,两边则是草和树木。最南端是牌坊和照壁,分别大书特书了“道冠古今”和“万世师表”的礼赞词藻。大成门外,两边各竖了两块大石碑,上边似乎刻了满汉文字,但已经漫漶得难以分辨。西边墙上有一块新碑,是苏州政府1989年勒的“府学重修记”。

进大成门,右边有一块石碑,上书“思无邪,公生明”几个大字,足以振聋发聩。正对门口是一道华表与照壁合体的石屏,可以望见中庭的孔子塑像。塑像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忍佳所立,自然留了他的墨迹(不知道是否称得上墨宝),背面底座壁上刻了“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觉着有些罗嗦,但大道理还是通的,属于古人的乌托邦。

中心通道两边,几株参天古木颇可一观,有明代的连理银杏,还有宋代的古树,也是银杏。院子两侧的长廊下,西边是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碑刻,东边则是近年所刻,但内容都为古人诗文。孔像两翼靠近长廊处,分别有石碑,东侧是象形的“鹤”字和“林”字,天真可爱;西侧是寓意祥和的“福寿”二字,朴拙可爱。

孔庙的中心是“大成殿”。大成殿是新修的,牌匾也都修葺一新,幸好文字沿用了旧时的。正中上方是康熙题的“万世师表”,其下两侧分别是嘉庆皇帝的“圣集大成”和光绪皇帝的“斯文在此”,再下方是孔子像,旁边的文字介绍说画蕊高7米多,宽近5米。惟其大,所以孔子更像一个肠肥脑满的贪官,虽然貌似坦诚地数着指头。大成殿据说重建于南宋时代,现代重建时似乎也有不少讲究,比如宽度和进深,缘起还不忘吹嘘50根柱子全为楠木。孔像两侧比较直观的四根,挂了康熙和雍正题写的对联。康熙的是:气脩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乘万世纵尧舜商汤文武作之师;雍正的是:德冠生民辟地开天咸尊酋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大成殿里还排了编钟,后边置了大鼓,不时给多事的游客用拳头砸出闷响。东西两侧以及北侧的墙上,嵌了清代刻的《论语》等。注意到其中一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谓好学也。

离开孔庙,穿过马路到对面,便看到沧浪亭的牌坊,上有“沧浪胜迹”四字。牌坊后却是一泓水,中间截出一方荷塘。水面上只有一簇簇荷叶,并不见荷花。

水边有石板路,便是“沧浪亭街”。向东走,左边看到黑漆大门,门楣上有“可园”字样,不由得留心一下右方。隔了石板桥,与可园“门当户对”的,居然就是“沧浪亭”。

沧浪亭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在别人的一座旧园临水建亭,取“沧浪濯缨”意。苏是文人,便自己作了《沧浪亭记》。倘若没有他的文字,便没有后来人、尤其明清两代地方文官钩沉历史的兴趣,沧浪亭便可能早就湮灭了。

沧浪亭的门票背面便是一张简洁的导游图。决定循图上顺序逐一游览。

第一个便是入门左侧的“面水轩”,原来也叫“观鱼处”。

在苏州,甚至整个中国,园中大多有池,池中一定有鱼。鱼与僻巷百姓的“有余”无涉,更与俎上美肴无关,纯粹是文士虚饰矫情或者抒怀遣兴的对象。可想而知,鱼的悠然自在让文人于动中忘我,鱼的缄默无语又让他们于静中观我,都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的梦中诗境。

不过,“面水轩”虽然有“陆舟水屋”之妙,与相邻的“观鱼处”都临水而建,但可观的水却没有太多的意趣。

绕回廊而进,到“闲吟亭”。亭内有一石碑,似乎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碑,文字细小,同时也缩小了兴致。亭柱上的联则颇可玩味:千朵红莲三尺水,一湾明月半亭风。可惜现在给围墙圈了起来,外边还建了当代画家的纪念馆,高墙阻隔了东风。

小亭正对着小丘,丘上的亭便是几年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沧浪亭。亭下挤满了人,喧嚣聒耳。于是,循着小丘下砖铺的小径,去“闻妙香室”。

苏州的园林,多由古人诗句命名,“闻妙香室”也不例外。因为杜甫有诗云: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奇怪的是,这里出入两道门虽然敞开,正中却横了门闩,入室的人便不得不低头。大概不是古人的意思,猜想具有相当现实的作用,比如加固两边的门框。

再往里,是“明道堂”。取自苏舜钦自己所作《沧浪亭记》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与前几处一样,屋宇本身似乎并无可观处,胜在历史以及历史赋予的意境。

明道堂前有一小庭,对面是“瑶华境界”,清代为戏台,毁于兵燹。里边有一联:亭临流水地斯趣,室有幽兰人亦清。

明道堂侧踏石而上,是“看山楼”,据说原来有山,现在则给两道楼房阻隔了。看山楼里有后人书写的前人诗句,不甚了了。这时,一位老者上来,主动朗诵并解说了一遍。其一是尤侗的《沧浪古道》:千古沧浪水一涯,平常小巷识苏家。寻君遗迹南禅寺,惟有钟声噪昏鸦。其一是苏舜钦自己的《初晴游沧浪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老者微瘦,精神矍铄,祖籍山东,在苏州五十余年,今年已经76岁,因为喜好园林,所以经常来。与他谈了会儿,听他讲了一些苏州的趣事,比如中国的状元一共一百一十多,苏州就占了四分之一;唐伯虎出身售卖卤味的小商家,少时不努力,29岁中解元,因为猜到了会试题目,被人告发,成了科场舞弊案主角,后来虽然脱了缧绁之苦,却被终身禁考,只好全心全意地画画,所以苏州少了一个状元,却多了一个画家。

老者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看看时间不早,便道谢并道别。其实,后来在别处又碰见他,或者听见他的声音。

看山楼西侧是“翠玲珑”,其实是竹园。甬道的墙上嵌了四个窗,据说用花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却依然不甚了了。倒是竹园里的竹林十分茂密,不很高,在夕阳下呈嫩嫩的黄绿色,别有一番情致。

绕小廊前行,到“仰止亭”。亭柱上有联,称“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咏的是小园里的绿竹,居然与“高山仰止”全无关联,多少有些奇怪。亭旁是“五百名贤祠”,据说共有五百余块小图碑,刻了人像和后人的溢美之词。实在繁杂,也多空洞无物,无心细看,却留意到一位“皇清御史谥清献陆公陇其”的,有人赞誉他“清不近名,廉不矫俗”,所涵盖的内蕴是十分可取的。高处悬了“作之师”的匾额,但相信对于许多厕身其间的人物来说,是地地道道的过誉。

又是宛转连绵的回廊,旁边不时有些小园,但都没有特别可观之处。一路前行,有一小池,附近有“御碑亭”,是乾隆给臣下的,相对通俗易懂,无非是要地方官体恤下情,关心民命,跟现时政府的号召差不多。

之后尚有“藕花水榭”,大概是对了外边的荷塘的,内园则一片狼藉,因为相邻的地方正在施工,民工不时抬了砖石出出入入。

环园一周,终于可以去沧浪亭了。

沧浪亭在小丘上,不高,也不大。四角飞檐高高翘起,宛如鸿雁引颈向天。亭子本身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临水方向有俞樾题写的“沧浪亭”,和石柱上的一幅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可惜不见远山,也因为围墙阻碍,看不到近水,想必连近水楼台先得月都有些困难。

亭子里有四个妇人围了石桌说话,很快就走了。旁边有一对青年夫妇,静静地坐在亭外东侧的石凳上,后来终于也走了。陆续又有几批人来,但很快又离开,亭里亭外旷达得有些让人忘我。闻不到花香,却满耳愉悦的鸟啭。不知是不是苏舜钦的乳鸠,啼得婉转而幽雅,余音不绝,后来加上喜鹊或者什么鸟短促清脆的鸣声,浑然天成的大合唱。

不一会儿,急促的铃声响起来。看看腕上的表,五点二十。又逗留了几分钟,拍了几张照片,才离开。

出沧浪亭,沿沧浪亭街向东。夕阳映在水中,与沧浪亭畔绿树的倒影一动一静,静默中显现出绵延不绝的生机。

沧浪亭外的水塘古时叫“沧浪池”。池塘下方有一道小桥,叫“隐溪桥”,附近水面漂满了垃圾。幽幽怀古的情绪顿然消失殆尽。

继续东行,到乌鹊桥路,向北到十全街,沿十全街向西,在人民路路口看到唯一一位连中解元、会元和状元的人物的塑像。再向北,便是新建的苏州图书馆,数十年后大概会成为新的苏州园林景观。到十梓街再向西,回到第二人民医院门口的车站。车站旁有一口铁栅围住的古井,该不是柳毅井吧。

回家后上网搜寻到以下的资料,附于文后。

其一,苏舜钦的《沧浪亭记》: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其二,归有光的《沧浪亭记》: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其三,网上对沧浪亭历史变迁的介绍: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其地初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沧浪亭记》。自号“沧浪翁”。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人称韩园。元延祐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庵。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妙隐庵建韩蕲王祠。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沧浪亭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舜钦)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江苏巡抚宋荦寻访遗迹,复构沧浪亭于山上,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道光年间,增建五百名贤祠,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苏州游踪----孔庙、沧浪亭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79585-1.html
本文关键词:苏州游踪----孔庙、沧浪亭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