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二鹿三艋舺」,彰化鹿港镇除了是全台知名的历史古镇外,也是许多名人及创办人的发迹地,如:鹿港辜家、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华硕董事长施崇棠等大老们,在罗大佑一首《鹿港小镇》,也唱出了彰化鹿港纯朴小镇的风情,而经过历史洗礼变化后的《鹿港小镇》有哪些景点绝对不能错过呢?这次由yam蕃薯藤轻旅行频道与PK吧共同举办的「2013鹿港新十二大景点」票选活动。10/08~10/22为期二週的投票,将近11万人次网友参与,提供给大家游玩鹿港的新景点参考。 2013鹿港新十二大景点,排名分别是:1.鹿港龙山寺 2.鹿港天后宫 3.鹿港民俗文物馆(辜家大宅) 4.台湾玻璃博物馆与玻璃妈祖庙 5.桂花巷艺术村 6.鹿港新祖宫 7.摸乳巷 8.文祠与文开书院 9.鹿港老街 10.九曲巷 11.十宜楼 12.元昌楼井 鹿港龙山寺鹿港龙山寺为一级古蹟,建于明末清初,公认是台湾现存最佳的清代建筑。其寺庙建筑宏伟,格局完整,工艺精细,是台湾传统建筑中最具有艺术、建筑与工艺等完整历史价值的作品之一。整体外貌简洁明朗,历经将近三百年的光阴,维护、修护的工程秉持着自然复原,绝不轻易更改建筑原有的样貌,所以依然保留最朴实的色泽与质感。对于庙宇建筑或是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拥有国定古蹟名号的鹿港龙山寺绝对是首推的必到景点。 鹿港天后宫早期的鹿港与大陆商贸频繁;先民为祈求航海平安,因此大都是妈祖的虔诚信徒,由当地信众共同建立的鹿港天后宫主祀天上圣母,至今已将近四百年,目前由内政部评定为国家三级古蹟。天后宫年代久远,因而名闻遐迩,信徒众多,前往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而每年的妈祖诞辰更是进香的旺季,一波波的进香人潮总是将鹿港挤得水洩不通、热闹非凡。 鹿港民俗文物馆(辜家大宅)鹿港民俗文物馆原为当地富商辜氏家族的宅邸,后承辜氏家族捐赠,及地方人士提供文物展出,扩建为三栋建筑物相连,分别为维多利亚式西洋式的楼房、闽南式的长型店屋、台湾传统式建筑。馆内收藏文物大多是清中叶至日治时期的民俗器物为主,囊括食、衣、住、行、育乐、宗教礼俗、节日庆典等民俗物品。因馆内文物禁止摄影,长久以来对于外地游客来说都带有一丝神秘色彩。 台湾玻璃博物馆与玻璃妈祖庙台湾玻璃馆成立目的是提供本土艺术家有一个免费的展览场地,让玻璃工艺有个发辉的舞台。馆内以「四面亮丽,八方惊奇」为主题,摆脱一般人对玻璃的传统刻板印象,引领大众进入晶莹剔透的玻璃世界。而位在玻璃博物馆旁的台湾护圣宫是全球唯一一座以玻璃材质打造的玻璃妈祖庙,夜间搭配LED灯,更是光芒四射,其中也融合了文化创意与宗教,成为台湾观光新景点。 桂花巷艺术村位在清治时期为主要的贸易河道,因种植桂花飘香而得了桂花巷名号,今转型成为桂花巷艺术村,具有历史以及人文意义,是彰化县的第一个艺术村。艺术村内有多元化艺术家及团体进驻并定期举办艺文活动,丰富的传统工艺和古蹟建筑风貌,是为鹿港重要文化资产之一,也为鹿港古色古香的街道添增一股不一样活泼气息。 鹿港新祖宫全台唯一天子敕建之天后宫,採宫殿式建筑,规格完备且气象巍峨。庙埕石碑併立,详载大将军福康安平定林爽文叛变之事蹟,史物昭彰,发人省思,官服装扮之千里眼、顺风耳则威仪十足随侍在侧,蔚为特色,正殿木结构具营建美学,表现较晚近年代之营建工法与特色。 摸乳巷位在菜园路38号旁的摸乳巷,乍看之下只不过是条又窄又小的巷子!但其实摸乳巷就是长条店屋间的一道防火巷,最窄处不到60公分。想像清末民初的保守民风下,当男女面对面走来,擦身而过之际引来无限的遐想。许多游客到此一游的kuso照更是让这个特异景点越是有名,至今仍然是鹿港游的必看景点之一。 文祠与文开书院鹿港的文祠与文开书院虽为不同建筑主体,但因相邻宛如一体。文祠建于清嘉庆,祠中供奉文昌帝君供民众祭祀,每到考季就有络绎不绝的家长与考生。文开书院则是清领时期当地学子和乡仕联手建造的一栋书院,一间庙、一间书院顺时成了鹿港学子求学的重要场所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鹿港老街昔日鹿港是以贸易为主,港口附近便形成船行与商家的重要据点。鹿港繁盛时的主干─旧街,即今之鹿港老街,曲折的红砖巷道两旁林立着重新整修过的旧式店屋,其奥妙的内部格局和外观耐人寻味,走进老街便令人油然而生一股古朴之意,宛如进入时空隧道。近年来由于观光采风盛行,一些屋主便经营起民俗艺品店,使游客在望风怀远之馀,也增添不少驻足之处。 九曲巷鹿港有着许多的九曲巷,而其中又以「金盛巷」最为着名,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也是曲折特色最为明显的。鹿港早期以商船贸易为主,冷冽的海风毫无遮蔽的直吹,尤其秋冬之际,强劲的季风造成许多不便,于是将巷弄建成曲折迂迴的模样,可有效的阻隔强风的吹袭。 十宜楼十宜楼为一跑马楼,是骚人墨客夜宴吟诗论对的聚会所。相传此十宜楼之主人是一位好客的雅士,为使客人可在高处倚栏望月,故于相连的两楼间建一跑马廊,以供清客凭栏望月。十宜楼的跑马廊和金盛巷交叉成十字,且此地「宜琴、宜棋、宜诗、宜酒、宜画、宜花、宜月、宜博、宜烟、 宜茶」十宜,故名十宜楼。 元昌楼井元昌行于清光绪年间设立,原只经布庄,后兼营染坊事业,是盛极一时的商家,元昌商行的楼顶仍有「棉布」和「染物」的鲜明字体。元昌行最为着名的景观即是楼井,进到房屋中抬头仰望就可见到楼井,日间时阳光会从楼井照射进屋裡,而元昌行最特别的是二、三楼之间还有第二层的楼井,这种双层楼井称为「九重天」,是台湾少见拥有九重天的传统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