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甘南之姿 邂逅甘南之色 ――我们“十一出发” 一位诗人曾经说,黄河是太阳和月亮降下的神女。 神女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奔腾东下,在甘肃南部展身躯,舒广袖,划出了第一道优美的弧线,留下了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弯”。长达433公里的黄河首曲围抱着一片绿色的高地,它就是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方沃土,它的勃勃生机,得益于江的滋养,河的浸润。 在甘南州境内,河流纵横,千壑万流汇成了一江三河。有黄河及其支流洮河与大夏河流过,还有属于长江水系的白龙江,就在这里发源,是州内第三条大河。正是它们造就了这方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中宝贵的湿润空间。 如果说,与江河对话,你尽可以畅放心怀,那么,与雪山邂逅,你更可以还复自我。 青藏高原气势磅礡的造山运动,在甘南州境内雕凿出许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峻山脉,如巍峨的西倾山、迭山、岷山、太子山和阿尼玛卿山等,其中迭山主峰海拔4290米,是甘南州最高的山峰。位于玛曲县境内的阿尼玛卿山,终年积雪,是藏族人心中的神山。仰望它,就能真实地领略到世界第三极的威严孤傲、冷峻高拔,感悟出巍巍雪山所昭示的精神高度和英雄气概。 那里,雪山高拔、草原辽阔、江河湖泊遍布、森林草甸密集,高低错落,彼此呼应,自然和谐,构成了甘南大地那如诗如画的高原风光,赢得了人间仙境“香巴拉”的美誉。 在历史上,甘南州曾是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重要交汇点,境内至今还有众多古文明的灿烂足迹。早期的吐蕃、羌、蒙等诸多部族都曾跃马扬鞭,纵横驰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古城、驿站、关塞和烽火台。 走吧,甘南大地那耸立的群山在向你召唤,陡峭的峰顶在向你致意,雪域的高洁带给你暇想,雄鹰的英姿带给你无畏,这该是心灵憩息的殿堂。甘南,这人间的净土、神秘的天堂,将在你的足下,展开它瑰丽的画卷。来吧,只要你愿意,“香芭拉”就属于你。 一、思维的焦点------地理、文化与历史的价值: 这里是青藏屋脊的屋檐,这里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这里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分界。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交界之地的土门关遗址,历史上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汉族聚居区的分界处,也是西北边陲通往内地的重要关隘。明代著名的二十四关就包括了土门关。到了清代,土门关则是古河州长期驻兵的关卡,而今天它又是兰郎公路穿越州境的入口。 二、视野的焦点------民族、宗教、物产 民 族 甘南藏族自治州有藏、汉、回、蒙、土、撒拉、保安、东乡等24个民族,其中撒拉、保安、东乡为只有甘肃才有的少数民族。这里的一半人口为藏族。雪域高原的山水风光蔚为壮观,然而,在这里的生存,却充满了凶险艰辛。严酷的生存环境,形成了藏族人剽悍坚毅、刚正不阿的民族性格,素有“草原雄鹰”之称,也让他们与帐篷结下了不解之缘。当草原上风暴肆虐之时,帐篷是阖家老小相依为命的安全港湾;当牧区转场时节,帐篷是牦牛随时可以驮起的移动居所;当收获的金秋来到草原,帐篷是辛勤劳作,日落而息的温馨归宿;当五色的鲜花开遍草原,帐篷是与亲友相聚的堂皇客厅。于是,藏族人把自己最神圣的祝福、最惬意的情趣、最浪漫的心怀、最幸福的憧憬都绣在了帐篷上,都缝在了帐篷上。到了草原上最美的季节,成百上千顶帐篷会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一座壮丽的帐篷城就活生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原本单调的雪域生活怎样被他们装点得色彩斑澜、光艳照人;看到这个从雪山走来的民族怎样把自己的亲情、爱情、友情、山水情融汇成难以割舍的生命感动,在蓝天、雪山、草原上构筑起自己以“香巴拉”为象征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天堂。 甘南必看的部分风景:高原风光、森林、寺庙、湖泊 1、尕海 在碌曲县境内海拔三千四百米的尕海草原上,在空旷的天宇下静静地躺着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她就是尕海湖。尕海湖为甘南州第一大淡水湖,丰水季节湖面宽一万多亩,枯水季节为七千多亩,水最深处约五米。湖四周为优良的天然牧场,河流纵横,植被良好。有各种珍禽异鸟栖息于湖畔。 藏族人常说:“懂得空灵,雪峰便属于你;懂得静谧,湖泊便属于你。”在甘南大地的万千物象中,高原湖泊称得上是闪烁的亮点,是灿烂的华彩。位于碌曲县境内的尕海湖,面积3.5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是甘肃省第一大高原淡水湖。湖面呈椭圆形的尕海,在茫茫草原的围抱中,显得格外秀丽清纯。天远岁长,她曾为多少来自皑皑雪山的朝圣者洗去过风尘疲惫,又曾为多少走向草原深处的牧羊人捧出了生命活泉。其实,尕海对于世间万物众生都是一样的慷慨。每每冰融雪化,大地回春,总有一群群黑颈鹤、天鹅、绿翅鸭等珍禽北徒在湖中。难怪有人把这时候的尕海比作“候鸟的王国”。待到暖阳熠熠春风拂过,放眼尕海,水也清清草也清清,满湖碧波漾;鸟也依依人也依依,遍地黄花涌,如诗也如画。如今,尕海湖已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那自然天成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远方的朋友。 与尕海同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还有碌曲县境内的则岔石林,它是造山运动上升,经流水风雨侵蚀而形成的硅灰岩景观,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上惟一一片大面积存在的天然石林。在全长22公里、面积2万公顷的石林景区里,奇峰异石傲然屹立,神秘的组合,奇绝的造型,向游人讲述着古老的历史与传说。其中的“峡壁蹄印”、“青天一线”等许多景点,都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格萨尔东征西伐,驰骋疆场的不凡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置身石林,古生物学的奥秘和英雄史诗的神奇弥漫其间,亦真亦幻,把偌大的空间熏染得如同一本多彩的神话、一本厚重的史书,留给万千游人去赏、去品。 2、郎目寺(此地是目前藏族地区已知的唯一可参观天葬的地方) 郎目寺位于洮河源头南部、白龙江发源地,甘、青、川三省接壤地带。此地被称为莲花生大师降伏妖魔之地,今辖于碌曲县郎目寺镇。郎目寺为藏传佛教寺院,创建于公元1748年。其创始人即第一任赤哇嘉参格桑,公元1747年,年届七十岁的他应家乡人民的请求,经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允准返回故里弘扬佛法,即创建了郎目寺院。之后,郎目寺历世活佛继承弘扬第一世赛赤活佛的弘法大愿,个个致力佛性修炼,学问通达,业绩显赫,在整个藏区乃至世界佛教界影响深远。 郎目寺原名“达仓郎木”,藏语意为虎穴仙女。因该地有一石洞,洞中站立一尊婀娜如人形的钟乳石,其名由此而得。相传是莲花生大师来此降妖驯服猛虎,并教化佛法,使猛虎成为善良的仙女化身。而今虎穴依旧,“郎木”身上搭满各色哈达,恰如仙女身着衣裙翩翩起舞。在郎目寺西侧一高耸石壁上,有一巨型手印,传说,从前石壁有一洞口,与大海相通,海水喷涌不止,村寨成为汪洋。一日来一高僧,见此情景上前猛击一掌,洞口便被封住,从此滴水不漏。如今,那一米见方的掌印历经悠悠岁月依然清晰可见。有山水洞壁为证,这一方风光宝地,更显神秘空灵。 郎目寺处地空灵,山水相依,景色十分秀美。寺前山色,形似僧帽,寺东红色砂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错落有致的塔板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古柏苍松间,还有白龙江的源头泛着波光在月夜轻歌……多年以来,这里一直是海外游客尤其是西欧国家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国内游客反而少有人至,甚是遗憾。 3、拉卜楞寺 座落在夏河县城以西的大夏河之滨的拉卜楞寺。从正面望去,拉卜楞寺背靠坚实宽厚的卧象山,面对 形似莲花,松林苍翠的曼达拉山,大夏河从寺前婉蜒而流过 拉卜楞寺占地1234亩,建筑面积82,3万平方米,有6座经堂,84座佛殿,31座藏式楼房,30院佛宫,500余间经轮房,千余间僧舍。其建筑风格独特,艺术精湛,堪称藏族建筑之荟萃。拉卜楞寺内藏有各类经卷6万余册,除佛经,还有大量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图书,大凡有关藏族历、文学、哲学、语言学、修辞学、医药学,以及天文历算、大小因明、工艺美术、冶炼铸造等知识的图书,应有尽有,其中不乏珍本、孤本、绝本,是一个浩瀚的知识宝库,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拉卜楞寺设有显宗闻思学院、密宗续部下院、续部上院、喜金刚学院、时轮金刚学院,医学院等六大学院,为世界最大的喇嘛教学府,其严格的入学、教学、考试和毕业制度为藏区培养出了大量宗教人才。 拉卜楞寺有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形态独特的金箔、玉石、象牙、珍木所造的佛塔,以及各种制作精巧细腻、姿态逼真的佛像,大的高达十几米,重达数吨;小的只有两三厘米,轻不过二三两。还有悬挂在室内墙壁、方柱上的唐卡画、堆绣和彩绘,其工艺之精美,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拉卜楞寺终年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尤其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七日,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大法会以及正月十三和七月初八日的晒佛辩经活动期间,更是人声鼎沸,传教群众和僧侣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此,参与和观看各种法会法舞,古老的藏戏和南木特剧,色彩绚丽的酥油花。那些不远千万里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和藏文化学者、研究人员便可以沉浸在独特的藏族宗教文化的浓重氛围之中,尽情领略。 4、地理奇观与特异植被伴生的神奇保护区---则岔 碌曲县拉仁关乡境内的则岔沟,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风光的迷人景地。这里山势巍峨陡峭,石林屹立,流水清澈,林木葱郁,有珍禽异兽栖息出没,其景色之神奇秀丽令人叹为观止。1992年,这里被列为省重点自然保护区。 其实,从碌曲县城通往则岔的50公里路,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夏日,乘车行进在与洮河水相伴的公路上,你会看到山环水绕,花红柳绿;青山碧水间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和绿浪滚滚的青稞地,其色彩之浓艳厚重如西方油画;河畔古柏苍松的浓荫下三三两两的藏式板房,炊烟袅袅,民歌悠扬。景明人和、气象万千,令你一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行至30公里处,车要弃洮河向南拐,进入则岔沟的路。车路是近几年铺设的,溯迭宕婉蜒的则岔河而上,两旁山高崖悬,松柏苍翠。与公路平铺的芳草绿茵,各色小花喜笑相迎,星星点点的蘑菇点缀草丛中如白玉似珍珠不由得使你要下车采撷,目不暇接中,行程20多公里的路程转眼就到终点--则岔自然保护区就到了。则岔,藏语意为羚羊寓,又是部落名。伫立沟口,石林王国的门户--石门就遥遥屹立在前。小心翼翼地扶壁穿越于百丈高深的石门栈道上,脚下是湍急汹涌的则岔河。抬头仰视崖顶一线蓝天上,云飞鹰旋,如坠万壑深渊,惊心动魄。 石门内地势豁然开朗,林立着各类形神兼备、千姿百态的石峰,有的象一群仙女联袂歌舞,有的离群独立高耸入天,有的壁立如屏,羚羊也不能挂足。散落于青山碧水间的各种巨石有的象龟,伸头引颈;有的象骆驼,驼峰毕现;有的象天狗仰天而吠;有的象将军在运筹帷幄,有的象身披袈沙的高僧盘坐于山隅歇息……传说,这些象形怪石,都是格萨尔王点化而成的。传说毕竟是传说。科学地讲,这些奇石怪峰是地造运动的结果。大约在两亿年前,这里曾是汪洋大海,随着印支期、喜马拉雅期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地壳上升,加之流水侵溶,风雨剥蚀,便形成了这奇特的地貌景观。当然,石林中的各类形象不是人工雕琢的,不是固定的,它往往因观赏位置的不同,晓霞暮霭的变化,臆象万千。漫步于这样一个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魔幻般的世界里,不由你神思飞扬、浮想联翩。 除怪石奇峰外,这里还有两个洞穴妙不可言。一个是被当地藏民称之为“德茂去乎奈”的仙人洞。此洞纵横约六十米,洞壁上有光怪陆离的各种图案,以及悬垂于洞壁上的传说是白度母的华盖、大象的肝肺等化石。另一处在一个巨大石壁下。据说这里曾有一个和尚效法佛祖在这里面壁坐禅,苦修正果。 则岔自然保护区内最高峰海拔4300米,最低处海拔2900米,落差达1400余米,景区全长22公里,面积达2万多公顷。该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形成了独特的而又比较完整的原始植被垂直景观:最低处是疏林灌木草地,再上是圆柏、冷杉、紫果云杉林莽,接着又是温性灌丛和亚高山灌丛草甸,随后就是寸草不生的冰封雪裹之顶。层层叠叠,多姿多彩,尤如一幅立体的自然风光图。 这里,春草冬雪并存,森林与草场交错。由于这些自然生态特点,使得高山森林动物和草原动物同生共存,构成了山地森林草原动物群,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动植物基因库。 让我们十一出发—联系摆渡13601193960, QQ48023372 电子邮件:cfgy13@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