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涅槃-东西方的音乐之神 应老同学的邀请,周末趋车到泉州她的禅室,只为了她新录制的“佛乐”。约好了会面的地点还是开元寺,大雄宝殿。 下午四点半,这时候的开元寺已游客稀疏,斜挂的夕阳穿过大宋的石塔,将“百柱大殿”的屋顶洒上一身金黄,殿前香炉上密密的梵香仍然令人感受到一日下来朝拜的盛景。 老同学安立在“桑莲法界”牌匾下等着我,一切还是那驾轻就熟的仪轨,我随着她先向“五方圣佛”礼拜后,默默地看着她昂首对着石柱上那24尊对她来说更为圣神的“乐神”一一合十敬拜。 “KALAVINKA”。我心里暗暗地念到,这是梵语,传译到中国的佛经里,已是“迦陵频伽或妙音鸟”。我习惯将它写成“迦灵频伽”。据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胜于常鸟。《慧苑音义》云:“迦陵频伽此云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正法念经》中说:“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所及音,唯除如来言声。”《妙法莲华经》卷六:“山川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 十年前,先师交代我将其珍藏的宋代石雕“妙音”头像转赠给我这位在英伦攻读音乐博士的同学,当时她正做 “东西方宗教的乐神” 的课题研究。先师另有一揭转告:“KALAVINKA,凤凰涅槃!”并要我将相关渊源相告。 “迦灵频伽”,人首鸟身。佛国世界里的一种神鸟。佛经故事传说:当年释迦牟尼在精舍修行,为弟子传经说法时,迦灵频伽飞来,环绕释迦身边,且歌且舞,其声美妙无比。妙音天摩(佛国音乐天神)摹拟迦灵频伽歌声,演奏“迦灵频伽曲”。释迦牟尼涅磐后,多闻弟子阿难传之后世,成为“林邑八乐”之一。此传说逐渐成为佛教壁画的题材之一。在我国,其形象最早出现在北魏的石刻上,唐敦煌壁画及铜镜也多见其造型。 在印度有个家喻户晓关于音乐起源美丽传说:在喜玛拉雅山上栖息着一只叫Musikar神鸟,嘴上有七个音孔,随着季节变化,吹奏出美妙动听的神曲。其寿命一千岁,临近死亡时进入狂喜状态,在四周堆集易燃物,然后在极乐状态下绕圈且奏且舞,当吹奏Rag- Dipak乐曲时,周围骤燃,它便从容地投入熊熊烈火,进入“挲谛”(Sati)状态。不久,灰烬中孕育出一个蛋,而后孵诞出一只名叫Dipak-Lata的鸟。继续以往的奇异生活,再度轮回,周而复始。 远在古希腊,约公元前5世纪,亦有类似的神鸟出现,即芬尼克斯(Phoenix)——凤凰鸟,其形如鹰,身披火红色和金黄色的美丽羽毛。 传说中,芬尼克斯到年老时就燃火自焚,之后浴火重生,即为“凤凰涅槃”。希腊神话中还有半人半鸟的自然女神Sirenes海妖(译作美人鸟),在荷马述说里有两个,稍后的其他作者说有三个。《奥德赛》中描写,她们居住在Circe岛和Scylla岛之间,用美妙诱人的歌声迷惑诱航海者,使他们留恋忘返。 人鸟结合的神话在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形象在不断变化,而非一个固定的模式。人们通过各种表现方式保留其基本特征。最后,人与自然的统一、幻想与现实的统一,古印度神鸟与古希腊有翼神像的组合,新生的艺术造型再次升华,觉悟的佛教徒吸收其为护法神,并赐名这一种专司曲乐的“人首鸟”为迦灵频伽(妙音鸟)…… 开元寺“百柱大殿“里五方佛前的石柱上,斗拱间那24“妙音”一如既往地用恬祥的目光俯视着我们慢慢转到后院,同学的禅房就在寺后仅一墙之隔的红砖老房。进屋后,她请我落座,案上那尊她特地请德化名师专烧的薄胎白“缪斯”瓷像和我转赠给她的宋代“妙音”头像前,绿釉莲花香炉缓缓地飘着丝丝青烟。 她说:“听说你来听音,师兄请人捎来的‘青芸片’,临时才燃上,刚好弥靡。”然后,打开音响。“仔细听听,曲名叫‘闽南神韵’,这次在泉州的闭关之作”。 我黯然一笑,微闭双眼,静心聆听。不知为何,随着乐曲,海里浮现的是厦门那出同名大戏中那幕“妙音”曼舞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