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享用正宗沙县小吃,我来到沙县,逐店逐摊吃过去。 芋饺煮汤,滑爽无比,越嚼越香。芋饺皮是用搞不懂是芋子还是芋头蒸熟捣烂,杂以淀粉制成。芋饺馅估计是剁烂的瘦猪肉。老板笑呵呵说,非得用沙县本地出产的芋儿,才能作出这个味道,在外地吃不到。 烫嘴豆腐。店堂一口大锅,锅里放猪骨头、大块的豆腐、烤干的黄花菜和一大锅水。开火慢熬,直到豆腐呈蜂窝状。汤非常香。豆腐味道特别好,不经意嚼吧,好象有点嚼头;仔细嚼吧,又不耐嚼。黄花菜渣也是很甜的。老板说,用外地的豆腐熬,没这种香味,不起蜂窝。 烤豆腐干,在地摊上吃的。豆腐干黄褐色,带熏烤香味。豆腐干必须沾当地特产、读音为“豆侍油”的液体后再吃,方可体会到特殊美味。“豆侍油”不耐储存,无法运到他乡。 烧卖,半透明的皮,裹着一小团由糯米、绿豌豆粒与肉丁组成的混合物,开口、缩腰,摆在蒸笼里。咬在嘴里,又软又有韧性,嚼豌豆粒,有粉状感。 炸米冻,金黄色的薄片,咬开,一股好闻的加碱米浆粿的特有香气直冲云天。 沙县扁肉…… 肚子涨鼓,到城西淘金山,顺登山步道上行,走走停停。山顶躺倒一具巨大的石雕侧卧佛。我佛右手撑脑袋,慈望众生。这家伙想得开,整天躺这里,晒太阳、赏白云,饮琼露、听林涛,十年哪! 距佛卧不远有古墓,墓坪环列石雕的胖大文官武卫,栩栩如生。 从后山下,到山谷。青山拱抱水库,碧波荡漾。 回城。天色不早,找客店住下。挑一家生意兴隆的小吃店进。点一只沙阳板鸭,厨师拿去蒸。点几只泡鸭爪,慢啃,酒香、当归香、枸杞甜……。板鸭味道绝佳,下酒良品。最后又要了个读音为“鸭应子”的熏熟的食物,估计是鸭胃,美味无法形容。 晨起,吃点清淡的,来碗糟菜粉吧。就是用开水泡捞熟的粉干,加点炒好的酸菜。这能吃饱吗?街上,提篮老大娘,卖柱状的滚了一层芝麻的麦芽糖。麦芽糖所依据的基底是膨化空心物,入口即碎,很酥,靠麦芽糖的韧劲支撑,还得慢嚼。 到城郊曹元村,这里有一座中型的古民居。此屋住民很客气,指点我观看值得参观的地方,天井边的窗户上饰木雕,大门门洞两边石头上分别有个大圆孔,插门栓用的。 曹元村近旁是茶丰峡村,到特大型古民居——大水湾。绕过一长排类似柴火房或雇工宿舍的简易房,见空旷大广场,地面长满小草。然后是宽阔的围墙,墙内房屋黑压压一大片。择中间大门进,迈过高门坎,直走,数不清的天井、大厅,一进套一进,大厅房梁上悬挂古代牌匾。没看到人,寂静无声。硬着头皮走到最里面。屋后是一座矮山。登高望,矮山呈交椅形,护大水湾。从正厅左边那溜房往回走,依然没看到人,大多数房间的门敞开,里面摆着古床铺、古橱柜,有屋顶受损的,室内地面野草茁壮生长。我心里实在害怕,战战兢兢从甬道走回中轴正厅。不甘愿就此回屋外广场,横下心来,从小弄走到正厅右边的房屋。终于看见住户,长舒一口气。几位正在闲聊的妇女告诉我,大水湾住的是同一个家族的人,大家继承了祖上优良基因,经商致富,为了小孩读个好学校,纷纷到县城买下商品房,陆续迁走。 到高砂镇。以前曾乘车驰经此地,仿佛看见老街入口。当地人心情沉重地说,前些天不幸发生火灾,老街几乎烧光了。走过去看,街尾还剩几十栋好房,是二层楼木屋,带长长的漂亮木凉台。 到青州镇。进邮政所,在集戳本上盖个邮戳,戳文曰“福建沙县2004.12.04.青州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