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琳, 前国家铁人三项队运动员,七次全国锦标赛冠军。8岁开始学习游泳,10岁进入沈阳市水上运动学校从事正规游泳训练。1994年进入八一现代五项队,1995年正式进入八一铁人三项队,从1996年开始邢琳正式参加国内外比赛,并斩获奖项。下面是“中国女铁人”邢琳的训练指导。 结合我平时对业余爱好者的观察,个人感觉,如同业余爱好者不能像非洲顶级高手一样采用前掌跑法高效完成马拉松一样,有些专业运动员采用的游泳技术动作也并不适合业余爱好者。今天,先来和大家聊聊其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3种,并简要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两次腿技术 技术特点: 专业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习惯在前期巡航阶段采用的打腿技术。主要特点是在两次划臂中各打一次腿,以此保留体力。其中,最明显的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1500米自由泳比赛中,孙杨在前1200米都采用2次腿技术,最后300米加快打腿频率,有2次腿加快为6次腿,进入冲刺阶段,解说嘉宾周雅菲高呼“起腿了,起腿了!” 不适合原因: 前几篇关于打腿技术的帖子中,我们反复强调了打腿对于业余铁人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推进力,而在于“摆正身体位置”,很多业余爱好者因此感觉尽可能减少打腿次数能够更好地保存体力。殊不知,由于大家的浮力、水感和打腿效率远不如专业运动员,因此,只靠2次腿的话,鲜有爱好者能够把身体位置摆正,最后,造成拖腿游。 建议方式: 不要过分纠结于打腿次数,不论几次打腿,只要能把身体位置找平就好。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进行不划手的打腿,找平位置后再加上划手动作,你会惊喜的发现,虽然打腿的频率高了一些,但是游起来更加轻松了。 紧贴身体的移臂 技术特点: 专业运动员手臂在出水后在移臂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技术动作,特点是小臂以下充分放松、紧贴身体,形象点说的话,就像从水下拉拉链一样提上来,手指几乎可以碰到腋下而后移臂向前。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减小出水和移臂的阻力,减少大臂的发力,加长移臂距离。 不适合原因: 这样的技术动作,是建立在专业运动员超强的肩关节灵活性基础上的,这可以帮助他们在身体不发生偏转的情况下做出上述动作。但是,多数爱好者的肩关节比较硬,如果还要生硬的做出上述动作,身体就不得不向出水手肘后侧偏转,不再像上图孙杨一样肘关节直指天花板,而指向背靠侧的墙壁,导致驱干在水中过分偏转。 建议方式: 不要过分纠结于移臂时候是否紧贴身体,只要在确保肘高于手,肘带动手,保持高肘动作的基础上,肘关节对正天花板,身体位置不发生偏转就好,哪怕手臂离身体远一点也比牺牲身体位置扭来扭去好。 标准的前交叉 技术特点: 自由泳的划臂按照两臂交叉位置主要分为前交叉、中交叉、后交叉和混合交叉等技术。前交叉技术受到广大专业长距离专业运动员追捧的原因是:1、划水效率最高,就是每一次划水提供的前进动力非常充足;2,身体处于非常伸展的状态,便于身体发力;3、动作节奏慢,不至于使运动员心肺超负荷;4、身体平稳、阻力小。 不适合原因: 这样的技术动作,是建立在专业运动员极强的划水效率和非常平稳的身体位置基础上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朴泰桓在长距离比赛中前4分之3完全标准的前交叉技术,就是建立在这些技术特点基础上。但是,业余爱好者技术动作还不稳固,前交叉会降低划水频率,从而降低动作的连贯性,造成动作脱节,让爱好者游成分解动作,另外,缓慢的前交叉还会让爱好者失去难得的在水中锻炼专项力量的机会。第三,就是即便是专业运动员包括朴泰桓在内,在长距离游泳的最后阶段都会采用混合交叉技术规避前交叉的弱点。 建议方式: 业余爱好者在划臂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划臂连贯性,不要过分纠结于到底是哪种交叉技术,在强化专项力量和肌肉神经记忆上下功夫。 除了以上3种,还有一些技术也并不适合入门爱好者,因为时间和篇幅关系找机会再和大家聊聊。总之,对于体育运动技术来说,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才是最关键。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千万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所谓的专业技术忽视自己的身体条件基础,盲目模仿而造成错误的肌肉记忆,以后再纠正就难了。从浅入深、循序渐进才是体育训练的王道,哪怕是专业运动员也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