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阿里,一般分为南进南出,扎达为终点和折返点;还有南进北出,以狮泉河为折返点。北出又分为小北线和大北线。小北线在二十二道班与南线汇合;大北线则从安多,当雄回到拉萨,顺路可去纳木错。不过大北线一般走的较少,单车一般不会走。过了夏季,想走这条线的也少了,因为路上看不到什么野生动物了,而这点正是大北线的魅力所在。 南进南出,一般10-12天左右;南进小北线出一般13-15天;南进大北线出一般18-20天。当然也可以反着走,看各人安排了。由于小北线路比较好走,所以南进南出和南进小北线出的报价差别不大:从淡季的13000到旺季的16000。这条线路不按公里数,就是一个打包价,包括珠峰,神山圣湖,土林,古格,班公错等。这几天有听说过10000或者11000的报价,没去比较有什么区别:是线路,是车型,是时间,还是什么别的。现在拉萨大街上都是丰田4500的天下了,新型号是4500EFI,不过都是政府用车吧。4500有新有旧,当然还有很多丰田其它车型改的,也就是假的了,比如82型也涂上4500的号码。最简单的外观区分就是4500前后车轮上的护板部分都是明显外凸的,而82型没有。此外4500有两个油箱:副油箱和海拔表在司机头部右上方,4500看起来比较宽,下盘稳定。我看到的伪装4500一般都是旅行社派出来的,三五结队,租车的人,特别是老外也不太在乎吧。 去阿里之前先买些矿泉水,方便面,苹果,火腿肠等带上。愿意喝热水的,再找个暖壶好了,还可以中途泡面,就是要做好防震工作,很多土路还是很颠的。不过一路过来,沿途都能很容易地找到热水。 10月23日出发。第一日沿318国道,先到曲水大桥,通过这座两侧有武警把守的雅鲁藏布江上的大桥后,先去看羊卓雍错。一路上坡,翻过海拔 再过曲水大桥,不久后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约一百多公里。午饭是在一个叫“大竹卡”的小镇吃的。当日宿日喀则:既有一百多的标间,也有20元一床的招待所。繁华地点是在上海广场附近:饭店,宾馆,招待所,银行等。沿广场往东 第二天的目的地是珠峰。珠峰大本营距日喀则340公里。沿318国道向西,翻越 绒布寺旁边现在有了宾馆,标间300多元。有移动信号。现在环保车已经撤了,社会车辆可以开到绒布寺。如果有环保车的话,车费一半要分给带你上来的司机。绒布寺到珠峰大本营的马车也没有了,车辆可以开过去,这两部分的费用都省了。晚上看到那个团中有个年轻人和他的司机起了一些争执:大约是因为他要司机多开了几公里看景色,而司机管他要这部分的费用吧。司机从旅行社接活,要到年底才能领到钱,还要扣3%的税。这也许是和司机直接联系取得比较低价格的报价才成为可能。面对珠峰,山脚下有一些山难者的坟茔:因为“山在那里”吧。第一眼看到珠峰还是觉得挺雄伟的:敦敦实实一座山峰矗立在那里。绒布山谷恰似一幅幕布拉开,十分得体地把珠峰衬托了出来。 第三天:早上可以看珠峰日出。现在这个季节8:30左右,第一缕阳光才照在珠峰一侧。随后下山:一路在鹅卵石和河流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上开到老定日。午饭后接着沿318国道向樟木方向开去。在过门布后不久向西进入希夏邦马核心风景区。本来这里也是要收什么几十元的草原保护费的,当我们经过收费站时已经人去楼空了,淡季的好处,省了!远眺希夏邦马,经佩枯错,来到萨嘎县城。进城就是主要街道,邮电招待所和电信招待所分别位于街的两侧,25-30元每床。往前还有酒店。六点钟吃晚饭时,看到孩子们刚刚下学。一问才知道,由于时差的关系,他们九点钟上学,类似于新疆时间了。这里的孩子不仅上学不收学费,还定时发给零花钱,都是国家支付全部费用。以后一路在各县都看到普九和重教的宣传牌。还有就是在西藏的许多村寨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插着国旗,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猎猎飘扬,不说别人,至少给我很好的感觉。 第四天:从萨嘎出发,计划赶到500多公里外的神山圣湖。出发两个小时后发现一个轮胎爆掉:四个轮胎都是司机师傅刚刚换上的,由于对它们超有信心,只带了一个备胎。由于阿里环线刚开始不久,而且这种轮胎在外面不好补,司机师傅只好在路过老仲巴的时候买了一个新的换上。据他说:这种轮胎在拉萨750,到这儿就变成1500了。看样子走阿里还是带两个备胎比较保险。 进入阿里前先经过马攸桥检查站:从喧哗的,牌正打得热火朝天的办公室敲出公安和武警。核对人数,车辆牌号,车辆保险等,随后放行。过了海拔 第五天,第六天:想去转山的可以用两到三天的时间:体力好的,第二天晚上就能回来;体力差些的,第三天下午也到了。不过平时不怎么锻炼身体的,或者 第七天:下午出发去扎达,行程约270公里。上219国道,很多路段正在整修。随后经门土,在巴尔(一个兵站所在地)转向扎达方向。开始时是一片荒滩,只有车辙印。随后翻越海拔 第八天:早起去拍日出,其实也不早:这个季节9点钟太阳刚刚升起,扫街的工人开始工作。 第九天:早起接着去拍日出,不过这次是在南边:出县城方向右手大约 第十日:早八点就出发,天上的星星都亮着。街边洗头房的灯还亮着,她们也快下班了。狮泉河是折返点,现在我们要向东了,沿301省道走北线返回。开出80多公里后要横跨狮泉河,这样的情景只在电影里看到:河两边相距大约 第十一日:早九点出发,中午一点多在措勤县城吃午饭。随后继续出发,沿206省道转向二十二道班方向。今天一直都是在4800 晚上六点半拐上219国道,心情很激动:终于回来了,看到了对面呼啸而来的不少车。二十二道班住宿有30,20,15元一床,条件由好到差,其实就是床垫新旧而已。问司机得知:如果今晚住这里,明天只能住日喀则,后天到拉萨。我们实在对坐车失去了兴趣,决定今晚赶路到桑桑:这样可以第二天到拉萨。接着前进,219国道这一段正在整修,要铺成柏油路。不过目前路上建的过水涵洞要高过主路半米左右,实际起到了减速墩的左右:多则三五百米,少则一二百米就有一个,结果我们就在加速减速和前仰后合中一直到了桑桑,路上还翻了不少山,下车时大约9点半了,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原来坐车也能这样累,想想也是:上窜下跳,左摇右晃,不得片刻安宁。 第十二日:八点半的日出不错,九点出发。看样子昨天的“过山车”路都已经走完了。今天的219虽然还是沙石路,但我们已经心满意足了。2个小时后到达离拉孜不远的查务镇:219国道的一个终点,和318国道的连接点,高等级柏油路的起始点。我能做的就是暗自在心里慨叹道路基础建设的重要性:有了钱,多修路,再把收费站撤了就更好了。随着海拔逐渐降低到四千米左右,窗外开始出现树木,牧业区过渡到农业区。有了树木,就多了生机;有了田园,就多了变化;有了农户,就多了人气。下午一点半到日喀则。还去“郭鸡肉”吃饭,现在居然还人满为患,看样子上次碰对了地方。日喀则全城停电,中国银行也开着自备发电机才能工作:虽然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但是比起拉萨,这里显得小了很多,也许是拉萨这几年发展太快?一路看到蓝色的,绿色的雅鲁藏布江缓缓向东而去。来时浓郁的秋色已经随风而消逝了大半。晚上六点半到了拉萨。离城20多公里的时候,车因为超速被拦了下来,看看路边还有很多同样原因的难兄难弟:好好的高等级柏油路,大多数时候只让开30/40公里,摆明了是个套,不钻都不行。 住过了吉日,见识过了东措夸张的最多人间(有二十几人同住吧?),还是去民族北路住“侃哥”的家庭旅馆吧。听名字大约就能猜出这是个北京人了,网上人称“王大侃”:以前没听说过,到了拉萨才知道。他来拉萨五年多了,结婚,家在西郊:也就是现在拉萨的新城区,离布达拉宫两公里左右。我们一到,侃哥就告诉我们说:现在价格从旺季的每床30元降到淡季的15元了。住腻了宾馆旅社,想得到好些性价比的住宿:可以到这里来试试看:13518919951(短信电话均可)。 我们这次的实际行程可以再增加两天:住在玛旁雍措和拉昂错湖边一天。有些西藏人不愿意称拉昂错为鬼湖,他们认为拉昂错在藏语里面的意思是:有五座山那么深的湖,和鬼湖无关。我们当时因为大雪封闭了道路,所以只好直接转往冈仁波齐了而没有近距离欣赏这两个湖了。此外可以加一天班公错,当日回狮泉河住宿:现在十一月了,没什么鸟在那里了,就放弃了。不赶的话,回拉萨也可以用三天半到四天。 怎么说呢,一路下来,阿里环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苦和艰难,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壮阔和壮观。司机师傅说2000年以前,阿里的路是十分难走的:那时至少是双车,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陷车,还需要有一辆卡车来装物资:汽油,食物,补给,帐篷等等。后来经过对道路的不断维护和周边村镇的发展,现在已经不成问题了。 果然我们后来一路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单车走阿里:无论是旅行社还是个人;无论是真4500还是假4500。 走阿里这条线的目的,更多的可能是象我这样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而来的:为了感受世界屋脊的屋脊;为了体验高原的高原;为了看到高处的苍凉和生命的律动。我们出发前和两个刚刚从墨脱徒步回来的人聊天,他和她说一路上几乎都有食宿点了,也不用背什么东西,都快是成熟开发线路了。如果说墨脱快是了,而很多人都争着在墨脱再次修通公路之前跑去的话,那阿里无疑已经是成熟线路了: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有四五千元的预算就可以跑一趟。不过感觉这次更像参加了一个旅行团:下车拍照,上车睡觉,很多时候整天赶路。人有欧洲十日十五国,我有阿里十日十五县 :) 来阿里,挑战自我也许是最好的理由:现代人需要不断用经历来证明自己,给别人看而又同时给自己以安慰。五月和十月都是好时间,雨水少而又恰逢长假。请一个星期假就好,费用高一点:工作中的人无非是用钱换时间,要么用时间换钱。阿里最好看的季节按说应该在七八月份:草原是绿色的,动物们正是活蹦乱跳的时候,就是雨水正多,不确定因素大,不适合都市人对时间精准的把握。再有时间的人可以用更省钱的办法:拉萨到日喀则之间有班车;日喀则至萨嘎,日喀则至仲巴之间都有班车;狮泉河(阿里人称之为:地区)至普兰,狮泉河至扎达之间有不定期的班车。其它如邮车,货车都可以想办法。现在租车的话,相对于在阿里所能看到的景点:玛旁雍措,冈仁波齐,扎达土林和古格遗址。当然还可以加上班公错和藏北草原。性价比不能算是很高:当然给个人带来的特殊体味和满足感不计算在内。跑在羌塘草原的时候经常想:为什么大家都对它趋之若鹜?放低 拼车走阿里的话一定要事先确定同伴的身体状况:长时间在 西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物资匮乏,在拉萨街头一根煮玉米的报价是4元;买一份空运来的《南方周末》是4元。阿里地区的物资主要来源于拉萨和叶城而千里迢迢进来的:狮泉河街头烤白薯和土豆都是5元一斤; 出行十二天中,据统计公款支出的花销为每人900元:含一日三餐及每日住宿,珠峰门票65元和进山车费405元(分摊),个别上网费,古格遗址门票,含个人转山,其它购物费用。算是节俭型的吧,再省就只能自己搭帐篷了。和司机约定我们不包他的吃住,费用中不包405元的珠峰车辆进山费,不包我们需要进入的景点门票。当然因为超速等原因受罚,我们也不负责。实际行程中,有时司机和我们一起吃饭,我们也没有要求他分摊费用。司机每天会带你到他熟悉的住宿点住宿:你觉得好就住,不好就另找别家。我们十次有八次是另外找的。住招待所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先看看卫生间:一般都是在外面,忽略的话可能会造成不方便。吃饭的地方价格都差不多,想保险一些就先看看菜单:很多地方没有菜单,直接到厨房里问价好了。现在条件不错了,是县城就能有提供洗浴的地方:从日喀则5元到扎达15元不等。不过天天要洗澡,要洗头,要洗什么,或者不习惯简陋厕所,露天厕所的人还是别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再强,但是因为条件的原因还没有彻底把这块土地普照好呢。 有人从西藏新疆回来后总要比较一下这两个地方;有人从西藏新疆回来后总要被别人问到这个问题。我也不能免俗:在新疆时想西藏;在西藏时想新疆。有趣的是在新疆时车上听到很多关于西藏的歌;在西藏时车上听到很多关于新疆的歌。这两个地方都是极富有特色的地方,不能互相取代的地方,无论从面积还是从特点都是数一数二的地方。个人角度最喜欢的还是——新疆。也许它更平民一些,物产更丰富一些,更容易到达一些吧。没人会经常爬到屋脊上去,到后花园就方便了许多。 后记:回来后不想再吃川菜,决定去雪域餐厅吃它的匹萨。前两次吃的鸡肉蘑菇匹萨不错,于是还点了这个。当晚吃完回到住处,三四个小时后躺在床上开始头晕,恶心,起床后根本站立不稳,两三点钟就全吐了。两个人的症状完全相同。事后分析认为是食物中毒,那个晚上除了晚饭什么也没吃,除了矿泉水回来什么也没喝。也许是蘑菇?谁知道呢,没去医院化验,也只能是猜测而已。不过这次事故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了,没记得还有类似的,差点就倒在拉萨了:第二天中午我挣扎着走去附近超市买了些苹果和梨,还是坐三轮车回来的;MM就干脆没起来;我们头都疼得厉害。胃不好,所以整日以水果为生了。第三天,大病初愈一般,可以吃些清淡的食物了。 拉萨昨天下了一天的雨;今天飘了一天小雪花。刚来时满街的冲锋衣都不怎么见到了,只剩下一些外国人还时不时在街上走来走去。下午出去走走,偶然看到邮局卖2006年10月的《中国国家地理》,主打题目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讲的是318国道“从大上海到地球之巅,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十几天前走川藏线的时候还在暗暗想:谁,什么时候,全程报道一下这条路该多么有意思!不曾想,这么快就有了结果:可见这世界上好的创意是多么可贵,而慢一步的又怎样变成了一文不值。 中午接到晓晓的短信,让这么小的姑娘惦记倒是头一回。想来想去,无以回报:在西藏什么也没买,可能要买的都还在南亚东南亚商人那里存着等着去拿呢。就把这篇文章当作一份礼物吧。 很快就要离开拉萨,离开西藏了,这里的干燥令人印象深刻,北京真的就不算什么了。出发去温暖湿润的喜玛拉雅南麓,出发去另一个国家,出发去亚洲的另一端。 2006年11月6日晨 ——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