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七彩云南的“三彩”-2007年五一云南之旅(第三部分)

2016-1-21 00:00| 查看: 458|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图片请见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u/1268229654)

D456

昨天晚上已经和小彭师傅约好了,今天早点出发,因为我们要去的勐仑热带植物园离市区比昨天的野象谷还要远。

早上8:20,当我们按照约定来到宾馆门口时,发现小彭师傅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又是一如既往的盘山路,弯道很多,大车很多,所以各位如果是打车去,一定提醒司机不要开得过猛(如果是坐大客车去,就免了吧,因为司机不一定听你的,呵呵)。

路上,小彭师傅指给我们看路边卖水果的小棚子,提醒我们,这种水果摊一般都是卖水果是假,骗游人钱财是真。一些无良的出租车司机会以低价格为诱饵来吸引游客包车,然后路上将他们带到路边的这些水果摊,假装好意让乘客挑些当地水果,还称因为出了城,所以更便宜。一般的骗术是,你正挑着水果呢,就会过来一个人向你兜售云南的名贵药材,而旁边会扮成也在挑水果的游客模样的人冒充某大学的教授,证明的确是千年难遇的药材,并且也作势要买。据小彭讲,有人曾被骗走上万元呢。如果这单生意做成,这个小摊立即就挪地方了,等你发觉上当,连找都找不到他们了。提醒各位朋友一定要小心哦。

9:55,我们到达了勐仑热带植物园,即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门票80元/人。从大门进去,车还要开上一段,才能到达植物园的真正入口。历次旅游的经验告诉我们,能请到讲解员的,一定不要吝啬那几十块钱,因为没有讲解员给你讲讲,基本上你会比较稀里糊涂地不知所看。所以,我们立即找到讲解处,花50元请了一个讲解员。总体而言,植物园分成两个部分:热带雨林区和人造景观区。讲解员问我们去哪个?其实北京也有植物园,如果不是冲着热带雨林的原始风貌,我们还大老远的跑到这儿干啥啊?所以,LD和我一致认为,第一站一定是热带雨林区。穿着傣裙的讲解员小姑娘拎着把雨伞和我们出发了。一问,并不全是为了遮挡阳光,而是热带雨林区里经常会突然下雨,她们已经习惯于要带把伞了。热带雨林区离讲解接待处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又坐上彭师傅的车。

今天的阴天又让我们避免了酷热之苦,在热带雨林中穿行,一点都没有煎熬的感觉。热带雨林区太让我们大开眼界了,有武打小说里制作毒箭的原材料见血封喉树,学名叫箭毒木。有粗细不一的扁担藤,在酷热的热带雨林中,当你口干舌燥时,可以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用里面干净的水解渴救命(还记得吗,我在前文提过,虽然热带雨林中会不是见到小溪,但那水是不能轻易饮用的)。还有神秘果,内含一种奇妙的蛋白酶,可将酸味变为甜味,你含着神秘果,那么任何酸的食物到你嘴里就变成甜的了(可惜讲解员看着,不让我摘几颗试试)。

热带雨林区一共有三条环路,普通游客只被允许在一环路上参观。二环和三环路是供研究人员科研使用的。讲解员讲,几乎总有不停劝告的游客,擅闯二环甚至三环路,结果几乎每次都要打电话求救。从立体上看,这里的植被一般分为5层。最高的是望天树;中层是高大笔直的乔木,中下层是团花树、大青树等乔木,下层是低矮的灌木和藤本植物,最底层是小草和苔藓等植物。在一环路上行进,感觉阴暗和潮湿。最神奇的当数“绞杀现象”。绞杀者是臭名昭著的榕树。林中的各种榕树的果实被鸟儿吃后,由于榕树的种子很硬,无法被鸟儿消化,就会随粪便排到其它乔木上。榕树种子发芽后,长出许多根,这些根沿着乔木的四周树干爬到地面,插入土中生长,绞杀者榕树与被绞杀者在空间上争夺阳光,在泥土里争夺养分,久而久之乔木就被缠死了,最后乔木枯死在榕树的根里面,从而形成了榕树中间巨大的空洞,仿佛张着的大嘴,在诉说恐怖。由于榕树的绞杀特性,所以也有榕树也有独树成林的名声。(后来,我们在人造景观区也见到了绞杀现象,但是和热带雨林区见到的,那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环路着实不大,很快,热带雨林区看完了。人造景观区还是要看的,不过要另收50元讲解费。我们就接着还是请同一个讲解员给我们讲解。

在人造景观区里我们见到了各国的国花、国树,太多了,记不得了。还有我国的政界要人栽种的一些树木。长着大叶子的是龙血树,是制造“血竭”的主要原料;有高达三四十米的望天树;有披满"盔甲"的油棕树;有生长“相思豆”的红豆树;在植物园中央,有一个池塘,生长着1米直径的圆盘一样莲叶,据讲解员讲最多可支撑20多公斤的重量,这就是“王莲”。还有一个“导弹发射基地”,是由几十株直插云霄的导弹树组成的,那形状,真的象导弹。

一路上,导游姑娘反复提及一个人的名字:蔡希陶教授。正是蔡希陶教授于1959年在葫芦岛上建立了这个神奇的热带植物园,而且园中很多植物都是蔡教授亲自带领弟子从其他地区何国家引进的,比如龙血树等。从导游姑娘尊敬的言语中,可以感觉岛葫芦岛人对于蔡教授的感激和怀念。

我们是从园区东门进来的,告别导游,我们沿着园内的小路,经过百竹园,来到了西门吊桥。可惜现在是枯水期,环抱着900公顷葫芦岛的湄公河—澜沧江支流罗梭江几乎可以见到干涸的河床,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景致了。下得吊桥,小彭师傅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

从植物园出来,我们又要配合一下小彭的工作了。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叫傣族村的地方(不是傣族园哦)。刚下车,一个傣族小姑娘就请我们登上她们家的竹楼,介绍了一会儿傣族风俗后,就掀开桌子上的红布,露出一些沙金的工艺品劝我们购买。说句心里话,如果你觉得小姑娘不容易、可怜什么的,你就买个100、200元的,但建议你不要超过这个数目了。因为你买的越多,亏的越大。所以如果你要真的掏钱,想着这是本着慈善心理即可。

下得傣楼,我们向傣族园进发。车上,小彭师傅告诉我们傣族园是国家认可的风景区,而傣族村就是一个私人开的。很多外地游客分不清傣族园和傣族村,稀里糊涂地就被导游或者司机带到傣族村了。

3:00,我们到达了傣族园。门票70元/人。傣族园可比傣族村像样多了。这个园子是由很多傣楼组成的,如果你有兴趣,完全可以随便选择一家,让傣楼的主人给你做点正宗的傣族风味吃,不过,这可都是营业性质的,你是要付钱的哦。

傣族园最有名的莫过于泼水表演了。在傣园深处,有一头巨大的白象雕塑,驮着一个塔状的房子,伫立在一个大水池里。我们在池子边的凉棚里坐下来,等着表演开始。泼水表演正式开始时间是4:30,但是建议朋友们可以早点到,因为可以占据凉棚一楼的有利地形。如果上到二楼,另外还要付15元/人的VIP费。如果有兴趣加入到泼水狂欢中,还可以在凉棚经营者那里花上30元租傣服/傣裙、拖鞋和一个塑料盆。4:30,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两头大象带领着由旅游者和傣族姑娘组成的游行队伍开始绕场秀。然后,整个场地就疯狂了,身着傣服的各地游客与当地傣族姑娘一起冲向大水池,互相尽情泼洒。但是,大家一定要保护好相机、摄像机、手机等电子设备,人玩疯的时候,可没人在意是否会被淋湿哦。

泼水表演/狂欢结束了,我们打道回府。当然,又配合小彭进行了两次购物之旅。在玉器店,我们连续两次遇到了同样的模式:一个服务员会把你介绍给专家,专家会和你套近乎,主要是问你是否来过同样的店、家是哪里的等等,然后就会说这个店的老总正好今天在店里,把老板介绍给你,而这个老板“恰巧”还曾经在你所在的城市呆过,然后就会说给你一个special discount,等等。就看你怎样应付了。

小彭师傅把我们送回到银通酒店对面的餐饮一条街,我们就要说bye了。希望以后有缘再见吧,小彭师傅人很不错,建议大家如果去版纳可以找他。他的手机号码是: (忘了记在手机里了,不过过两天我去联通营业厅把话单打出来,再补充上去。)

由于昨天对通关鸡餐厅比较不满意,今天我们就选择了小菜馆餐厅,点了烧牛皮、牛干巴等当地名菜,手艺不错,上菜速度也很快,当然,也是有菜单明码标价的。这家感觉不错,值得推荐。

打车回到酒店,LD提出要买点版纳的特产,到前台一打听,景洪市区最大的最著名的超市“大兴量贩”离我们很近,果然,走了不到10分钟,就到了。买了点北京没有的,LD很高兴。

D557

从版纳回昆明的飞机8L9905是上午11:30的,所以我们从容地吃完早餐(再次不满,早餐太素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到前台一问,酒店也提供送机服务,不错。还是皇冠车,把我们送到机场。

12:20,我们又回到了昆明,还是入住威龙饭店。

按照计划,接下来我们就要参观闻名全国的世博园了。

因为计划明天去石林,但怎么去的确挠头。问了大堂经理,但其实不是大堂经理,而是一个旅行社驻店的业务员,他说没有公交可以直接到石林,建议我们报团。我们十分地不喜欢跟团走,但看他说得那么肯定,想想看还是报团省事,而且石林一日游的价格也只有190元/人(光石林景区的门票就要140元/人),包括车、午餐、景区门票、导游讲解等,所以我们就交了钱,约好明早8:30出发。(提醒:如果大家不愿意跟团,其实昆明是有公交车可以直接到石林景区的,但跟团我们也不后悔,原因后表)

安排好明日行程,出得酒店,打上出租。一看,呵呵,司机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攀谈中,得知他已经62岁了!这是我这么多年打车生活中遇到的年龄最长的司机了。听老者的谈吐,不像是为生活所迫的感觉啊,相反倒有一种国营单位领导的气势。我们问“您老是还要补贴孩子,才这么大岁数还出来跑车?”老人自豪地说:“我孩子在证券公司上班,早就不花我们的钱了”。再一聊,原来这老先生一直在外贸行业工作,云南五矿进出口公司的,而且曾经是个领导,老伴儿是个会计师,现在还被单位反聘着呢(反聘是指员工退休后,单位希望他还能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并再次聘用的意思,我懂这个,因为我老爸也被他们医院反聘着呢)。“那您不缺钱啊,干啥还跑出租啊,多累啊?”我不解,“这多好啊,挣着钱,而且能天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出租车里开着空调,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再聊,这个老先生还因为获得昆明市十佳出租司机称号而上北京参加过全国的优秀出租司机表彰会。赞一个,看人家这精神头,这生活态度,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不过我倒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我相信LD和我都是这样的人,与这位老人及所有有健康、积极生活态度的人共勉!

不知不觉,世博园到了。老先生一直把车开到售票点,然后告别。

现在是下午2:00,好家伙,那太阳可够毒的,晒得我们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世博园的大门很大,门口是一个小猴子吉祥物。门票100元/人。

进得门来,首先是一个由花朵拼成的巨大的日冕,接着是花朵搭成的帆船,然后是花朵组成的巨大花柱。这时才有空环顾四周,右手边是山,感觉世博园是依山而建的,整个园区视野开阔,到处是树木和鲜艳的花朵。

世博园是中国各地及世界各国典型建筑、植物的浓缩汇集。为方便大家理解园区布局,你可以把世博园想象成一片树叶。入口到花柱是叶柄。中国各地建筑区是左下首的叶子(按照街区方式排列),外国各地的景观在叶子的前半部分,呈叶脉状分布。而专题馆(比如科技馆、国际馆)、专题园(蔬菜瓜果园、茶园)点缀其中。

花柱的左手是中国馆,里面陈列的可都是宝贝,是全国各地政府赠送的宝贝,反正金银珠宝、奇石异草全有了,祖国的宝贝真多啊,口水ing。

LD是很喜欢植物的,所以下一站我们去了中国馆对面的大温室。昆明的丰富植物资源浓缩在这个大温室中,从寒带,到温带,再到热带的植物被精巧地安排在三个分馆中,长学问啊。不过热带馆,嘻嘻,我们就没什么兴趣了,谁叫咱刚刚从版纳真正的原始森林(版纳植物园)来的啊。

本来是要从中国园区开始顺序参观的,但工作人员说专题馆5:00就关门了,而露天的中国园区和外国园区会因为是露天的没有时间限制,所以建议我们先去科技馆和国际馆。于是我们直接赶往科技馆。但是科技馆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状态。里面仅仅是一些灯箱,用图片的形式介绍了云南的植被等知识,没有讲解,也没有实物。位于整个园区最顶端(叶尖)的国际馆更让我们失望。里面可以用狼藉来形容,到处是散落的没有收拾的展位以及一些卖东西的小摊。一打听才知道,国际馆只是在世博园正式对外开放的那一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馆,因为很多国家都派了人员带着本国的特产来展示,而自此之后,这里就变成了一个销售展览剩下的展品的小市场了。不过,LD倒是淘腾了几样好东西,送给我做礼物:有一个尼泊尔的笔筒,一个苏格兰的小稻草人,还有一个中国的的猪仔七小福。现在这些家伙都在我的书桌上站着呢,盯着我写游记。

从国际馆出来,因为离国际园区近,所以我们决定从国际园区开始逛。基本上是一面这个国家的国旗,加上这个国家的一小段介绍,再加上这个国家的代表建筑(小号的),就形成了这个国家的展示。

我们特别喜欢的是俄罗斯区,那园林、草地、小屋,象童话里描述的那样,梦幻极了。印尼的也不错,小雕塑和二层的小楼充满了异国情调。需要批评的是日本区,一点都没有“和风”之细腻和精致,一进门竟然首先看到的是百事可乐的大招牌。

逛完国际园区,已经是下午7:00了,但是天色依然比较亮。LD强烈要求去药草园和蔬菜瓜果园一游,它们正好和国际园区在同一侧,所以我们就去了。药草园在路基的下面,需要拾阶而下,很多草药,可惜我们不是很懂,蚊子也开始多起来,所以我们匆匆地向瓜果蔬菜园走去。LD非常喜欢这个园子,整个园子布置成田园风格,一间乡下的小屋,门前梨出几片地,种着各种蔬菜,边上搭着果棚,结着葫芦等果实。

从瓜果蔬菜园出来,已经19:30了,世博园里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游人了,而我们刚刚开始参观中国园区。从云南区开始,一路走来,有广西象鼻山、江苏的东吴小筑、北京万春园等等。天越来越黑,黑到了几乎连每个区的介绍文字都看不清了。先是一辆电瓶车开过来,车上问我们需要帮助吗(估计怀疑我们迷路了)?过了没多会,又有两个工作人员打着手电走过来,问我们是干什么的(估计是没见过这么晚了还在园里溜达的人),我们说我们是游客,他们非常礼貌地劝我们早点回去了。

8:20,我们游到了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的程度,才兴致不减地离开了。LD感觉世博园并不大,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丽。但我感觉蛮好的,尤其是可以一下看全世界、全中国那么多的典型的建筑、景点,还是长学问啊。可惜就是我们太赶了,想想我们从2:00开始入园,8:20离开,如果能有整整一天就好了。

回到酒店,晚上我们还是去祥云小吃街的“庆云街老牌烧烤店”吃烧烤。他家的烤罗非鱼强烈推荐。(未完待续)


(泼水狂欢)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七彩云南的“三彩”-2007年五一云南之旅(第三部分)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110871-1.html
本文关键词:七彩云南的“三彩”-2007年五一云南之旅(第三部分)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