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楼主: 华山论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和浩特] 名不副实的沿黄公路

[复制链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61#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05: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旅馆有点像过去的车马大店。


   简陋的房间


   这是我们今天骑行轨迹,我们已到山西的最南端,明天往南就到了河南。


   第十三天  5月27日 星期一 张店 —— 三门峡市 天气  阴  16/28℃     早6点从张店出发。


     7点多到达运城南郊,再走就是黄河大桥,该和山西说再见了。


   推车行走在黄河大桥上,前面就是河南三门峡


   留个影吧,再见了山西。


    再见,运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62#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03: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黄河大桥中段,这个标牌就是山西与河南的分界线。


   离开山西进入河南界。

  
     真正关卡在三门峡桥头。


    离开桥头就看见三门峡旅游景点提示牌。别的地方不去了,先看“陕州地坑院”。


     途径“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作为骑车者来说,看到胡乱堆放的共享自行车真有点心痛,共享单车方便了为我们的骑行,我们就不能爱护点它们吗?走到那儿总能看到乱停乱放甚至在荒郊野外也能看到随意丢弃的它们。


      在电视上我知道三门峡有“天鹅城”的美誉。每年冬天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这过冬。春天它们就飞走了。


    现在已是夏天了,我们在湖中看到了白天鹅。不过听说是人工饲养的。那么这有没有野生的?有!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白天鹅姑娘翅膀受伤便留了下来。冬天来了,白天鹅也来了,其中一只白天鹅小伙儿看上它了,结为连理。春天到了,坠入爱河的它们,有了三只小宝宝。白天鹅们都走了,这对夫妻留了下来,共同把它们的孩子养育成人。这一家五口在这度过了夏天、秋天,冬天迎来了天鹅群的归来。春天了,又该北迁,白天鹅们启程了。小天鹅的爸爸飞了起来,孩子们跟随着爸爸也飞到空中,这时残废的妈妈嘎嘎地叫了起来,小天鹅的爸爸领着孩子在天空盘旋了几圈后,依依不舍地领着孩子还是追赶着天鹅群而去……


    从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外骑行一会儿,拍了几张照片,我们先住下,坐公交车去陕州地坑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63#
 楼主| 发表于 2020-3-4 04: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州地坑院果然不一般,景点前是无比宽阔的广场


    走了半天才看清“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几个大字。


    进去是一个陕州地坑院的展览大厅,这是陕州地坑院鸟瞰图。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它的真实写照。

     展厅中有许许多多关于地坑院的照片,嗨、在这就不照了,待会儿看到实景再照吧。可这有一长篇大论,拍下来慢慢看。原来这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剑冰于2016年9月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赞誉陕州地坑院的一篇文章《陕州地坑院》,这篇文章写的好啊,有兴趣者可慢慢观看。


    顺着展厅过道,我们不知不觉下到地坑院。啊,地下还有粮仓,看结构与陕北窑洞差不多。一般说来我们家乡在地下挖个菜窖,里面都是潮湿的阴凉的,这还能储存粮食,不怕发霉吗?你多虑了。原来这的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150米,土质结构干而密实,抗压、抗震、立得住。这里的地下水位还低,一般在30米以下。再加上是先挖院,再向四周凿屋,下地坑院有过道,太阳光能进院,这样敞亮的地坑院既有阳光照射,又有过道通风,凿挖的窑洞不但不潮,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


    地坑院中除了粮仓,还有客厅、卧室、厨房、洗漱间,吃水有水井,雨水、生活污水有渗水井,日常生活所需应有尽有。


   看看介绍这个地坑院凿挖于一百多年以前,如今还完好如初,是否是因它在地下,免遭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之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64#
 楼主| 发表于 2020-3-5 04: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坑院上来,一眼看见的是关羽塑像。


    周易预测院,“周易”也进了地坑院,过去看看。


    地坑院中是一“周易八卦图”。


    地坑院一侧有“12生肖”塑像,地坑院可看到菩萨殿,不知供的是那位菩萨。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果真如此,上到地面,平坦宽敞,谁知地下是一个村庄。


   久违了的辘轳丼。看看还有水吗?


    地坑院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状况应运而生的,过去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很差,根本没有钱去建造房屋,那时候人少地多,很多土地长期荒芜,在荒地上凭力气挖个坑院居住,虽然费力大,耗时长,但却几乎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工程材料,更不需要花什么钱。为了防止行人、牲畜掉下去,同时也为了在下雨时雨水流不到院内,地坑院都要在四周修建一圈高40公分左右的拦马墙。


    阳光普照下的地坑院,你还会感到它潮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65#
 楼主| 发表于 2020-3-6 04: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形色色的地坑院。


     村庄在地下,装饰在地上。


    “民居史上活化石 地平线下古村落 陕州地坑院”留个影吧。


     再见,陕州地坑院。看这宽阔之地,谁曾想到地平线下有一村庄。


      参观完陕州地坑院,我们坐公交返回旅馆,吃完午饭稍事休息,听说坐公交还可去三门峡水库。于是下午我们坐车来到这。


    进门先看黄河三门峡大坝介绍,才知道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大坝始建于1957年,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黄河在陕西省的潼关至河南省的孟津,也即陕县一带为太行山脉所阻,以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口。后人把这三道激流,自东至西,称为"人门""神门""鬼门",即三门。而在三门之间依然柱立河心的岩石,则分别被称作人、神、鬼三岛。
    建了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市也因此坝而得名。



    这是三门峡大坝景区导游图。图中可见大坝横跨河南山西两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66#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15: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河在三门峡市全长120公里,形成了水势浩渺的壮观景象,其中以黄河大坝景致最为壮观。大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


   三门峡水库库区


    三门峡水库下游。


    水库下有一长条型半岛,可下去看看。


    这是一步跨两省的截流石。


    对截流石的介绍


     黄河石上介绍黄河


    我们下到水库下看大坝。这边是发电厂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04: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意三门峡大坝上有两条标语,发电厂房一边写的是“黄河安澜”这边泄流排沙孔上写着“国泰民安”这里有着深刻含义。原来三门峡大坝是前苏联帮助援建的黄河上第一座大坝。是上马仓促,还是没经验,反正是大坝建成一蓄水,奔腾的黄河水平静了,裹挟的泥沙落入库底,并向上游延伸。1960年9月,关闸蓄水仅仅一年半,水库就淤了15亿吨泥沙,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起厚厚的泥沙,就是潼关以上,渭河和洛河的入黄口,也淤了“拦门沙”,潼关河床抬高了5米。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水位大幅提升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有的地段田地浸没,有的盐碱化,而最糟糕的还是河床泥沙淤积向上游延伸,己威胁到以西安。没办法了,先是降低蓄水,后两次改建在水库底部增加排水洞,以泄泥沙。这些就是泄沙闸门。


   直到2001年在离三门峡大坝下游一百多公里处建成小浪底水库,再加上1998年建成的万家寨水库联合调水调沙,人为造成洪峰,将库底连同河床泥沙沿黄河冲刷到大海。自2002年始,黄河小浪底水库已连续实施了13次汛前调水调沙。经过10年的“冲澡、净身”,黄河累计入海总沙量达7.62亿吨,河道下游主槽河底高程平均被冲刷降低2.03米左右,主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秒恢复到2011年4100立方米/秒,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看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排沙多么壮观(图片来张网络)。



   为了加大水流对黄河河床的冲刷力度,不但大坝底部泻洪洞全部开启,大坝中部,甚至上部也开闸放水。三门峡水库上有万家寨水库,下有小浪底水库为调水调沙创造了条件。调水调沙的应用不但解决了建三门峡大坝带来的弊端,基本实现了黄河长治久安。(图片来张网络)


    看完大坝朝河中望去,有一巨石屹立河中,人们称之为“中流砥柱”,你别看它现在高出水面有七米左右,在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惊涛骇浪,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这是因为黄河水大流急时,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


   下到大坝的半岛上,突兀的巨石比比皆是


    这还有题诗:“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落款:唐太宗李世民。哦、唐太宗李世民也来过这,原来这里有故事:“上古时代,黄河三门峡河中有一座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山还在急流中抗激流而屹立,千百年来任凭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它岿然不动,成语‘中流砥柱’由此而来。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留下‘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来看看景区关于三门峡大坝修建前后的示意图。真是三门峡大坝修建前的景观。


    这是修建后的三门峡。在修建三门峡大坝时,“人、神、鬼”三门被炸平,大坝就建在三门之上。大坝下中间有一隔离坝,把发电厂房与泄洪洞隔离开,游客也可从隔离坝到达张公岛、梳妆台游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68#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04: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有指示牌,张公岛、梳妆台都在前面


   这就是梳妆台啊。


    看看这怎么说:“相传三门峡附近河水泛滥,田地淹没百姓背井离乡。一天老子打此经过,决定在这修桥,便于大家逃生。修桥需先炼丹再施仙法,于是在这找到一个形状像香炉的岩石,在岩石上有一个凹下去的圆坑,很像是盛放铁锅的灶口,它就是仙人老子炼丹时用的炼丹炉”


    再走走就是张公岛,它的来历是:相传古代有个姓张的艄公,经常目睹三门峡谷因水道险恶,浪激波涌而船翻人溺的惨状,就决定在岛上结庐为庵,义务为来往船只导航。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将该岛起名叫张公岛。


    这是梳妆台,相传王母娘娘云游途径此地,发现此处景致迷人,不禁下凡驻足,在此梳妆。


   在大坝泄洪洞无意间我们看到一只大鸟,看那样是在捕鱼。


    你是否注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中流砥柱,人上不去便成了鸟儿的栖息佳地。看上面一道道白色,那就是它们排泄物留下的痕迹。


   看完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炼丹炉等景点,最后去看看廊道水晶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69#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04: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半岛,进入廊道水晶宫前,再看一眼三门峡大坝。


   说起廊道水晶宫也是三门峡大坝开发旅游资源的一个创新。它原来是大坝内部的一个检修廊道。现在安上五光十色的彩灯。


    通道下空着的大水池还养着供游客观赏的锦鲤、草鱼、鲤鱼等。参观完后可乘原来的工作电梯直达坝顶。


    在大坝上我们看到了三门峡大坝的历史介绍。这是领袖的关怀。早在建国初的1952年面对桀骜不驯,时常给黄河两岸人们带来苦难的黄河,毛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这时的领袖对于这条地上悬河怎么根治也是心中无底啊。


    从决策到兴建,始终有两种意见。但最后还是决定建了。 三门峡大坝的建成,大量泥沙的沉积给大坝上游带来了严重损失甚至是灾难。毛主席甚至说:“不行就把大坝炸掉。”


    大坝已建成,是否能找到即保留大坝,又能解决大坝阻挡排沙的问题。有,就是在大坝下部开挖泄洪洞,于是有了对三门大坝的两次改建。


    彻底解决库区泥沙淤积的问题,还是在2002年三门峡大坝上游建了万家寨水库,下游有了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工程得以实施。人造洪峰即下泄了三门峡水库的泥沙,又冲刷了中下游河床,遏止了黄河河床抬高,拓宽河道。加上近年来黄河中上游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大了水土保持的力度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得到解决。


    截流石,这是建坝时封堵河水用的。它是一个四面锥形体,单边长2.5米,重达23吨,抛入湍急的河中,四面体各角可分散河水的冲击力,如有一角插入水下淤泥或岩石凹处,再急的也冲不走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七级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33

社区QQ达人

70#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03: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今天的活动轨迹。也是我们骑行黄河大道的最后一站。沿黄大道骑行完毕,老伴想回,就回吧。


     第十四天  5月28日 星期二 三门峡市 —— 洛阳 天气  阴  16/28℃
  既然要回到洛阳再说。到了洛阳给老伴买上回呼市的火车票,老伴的自行车因加装锂电池,不便托运。于是把老赵的自行车托运了。老赵骑老伴的助力自行车与我们继续骑行。票已买了,自行车也托运了。老伴就等着上车,老赵老张要送老伴上车,老伴执意不让,于是我们三人继续骑行,



     下午我们来到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的白马寺镇,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中国第一古刹。这是进入白马寺景区的又一道门,它还隔着一座桥,平时封闭着。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十三朝古都之称。而洛阳的白马寺因武则天与男宠薛怀义而闻名。薛怀义,他原名冯小宝,在白马寺出家当和尚。唐太宗死后,武媚娘(武则天)作为太宗的嫔妃,都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白马寺和感业寺只有一墙之隔,二人因此相识。以后便成为武则天第一个男宠。


    与其它寺庙不同的是:寺庙前有一匹白马,它的来历有两个传说:相传,明万历年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应内蒙古首领俺达汗之情,到内蒙一带传教讲经,当他路过此地时,所乘白马毙命。后人为了纪念这匹白马,便将金刚寺更名为白马寺,并将白马塑于寺前,世世供奉。


   传说二:汉明帝刘庄,一天晚上梦见一个金人,头顶白光,绕着殿飞行后往西去了。第二天他便召集众臣解梦,有大臣说:“那是天竺国的神,名叫佛。”于是汉明帝派人去天竺去求佛经。求得佛经后,用白马驮回。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阳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把取回的佛像和佛教收藏于寺庙中,并把送经的白马也供养在那儿,白马死后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寺庙前为白马塑像,寺庙也命名为白马寺。


     说实在的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说,进庙看看也就是骑马看花,不甚了了。可这“盆景”引起了我的注意。能结这么多果子的一棵“树”,竟栽在一个一次性的塑料花盆中,说明主人根本没把它当一回事。仔细看,它还有点怪,顶端长满绿叶,枝叶中即无花也没果,结满的枝条却没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