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标题:
骑车返乡——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3 05:54
标题:
骑车返乡——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那时我们这一代绝大多数都上山下乡了。转眼间50年过去了,那时的我们“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现在的我们老了,双鬓斑白,这成为一段抹不去的经历。有人说:“拥有财富不是真正富有,拥有经历才是真正的富有。”知青的经历已成为我们的无价之宝。今年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前几天老伴与同学坐车回到下乡之地 —— 毕克齐水磨。回来后勾起了队长小佟的思乡(我们把上山下乡的地方称之为第二故乡)之情使小佟发出了这样一条信息:“拟定于明天(周三)去武川骑行一次,具体计划:从小井沟走经哈乐(午饭)后下5点左右抵武川(住宿);第二天早饭后去乡下看黄花(油菜花、油葵等),中午回武川吃饭后返回。”武川,在阴山北我们称之为后山,看来这是要上山啊。
(, 下载次数: 34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早7点一刻,我和小佟早早来到呼和浩特市的东北角的如意大桥出城口。今天的天气预报是多云转小雨,呼市气温 16-26℃,可这时却是天高云淡,好天!
(, 下载次数: 36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7点半了,来这集合准备出发的人可不少,他们全是我们老年骑协其它队的队友,可惜没一个是要和我们同行的人。一会儿老卢来了,他说今天要看孙子,走不了;接着小杜打电话说来不了了。走不了的电话陆续打来。最后老石来了,汪大夫来了,只有四人,小佟说,人虽少了点,我们走吧!说完,老年骑协的一位老队长问:“你们去武川走哪条路?”听完小佟走小井沟,老队长说:“那条路山路陡峭,还绕路。我告诉你们一条近道,山路平缓,还近了不少。”那就是走哈拉沁沟,翻过哈拉沁水库,往北走见公路往西拐就是。
(, 下载次数: 34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按高人指点,我们从哈拉沁沟踏上行程。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4 05:05
(, 下载次数: 30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哈拉沁沟原来是呼市地区采石、烧石灰、制水泥的山沟。2006年开始建设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2014年建成。在建设期间曾一度封闭,十来年的禁行,使我们不知这还有一条去武川的山路。就要进沟了。爱照相的汪大夫说:“来给我照张相”。
(, 下载次数: 33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女士爱照相是天性,可这位男士也要来一张。
(, 下载次数: 34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汪大夫说:“你们三位来一张吧”。
(, 下载次数: 33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照完了,意犹未尽的汪大夫说:“我们四个照一张。”可谁给照呢?这沟口半天也不见一个人。好不容易等来了两位附近农村老年妇女遛早经过此地。让她们帮助照照。可人家说,不会。我们说,好照。我们调好,你只要安这一下即可。可这农村妇女一直说,不行、不会,边说边走。那再等等吧,过来一辆车,被我们拦下,人家还以为我们有什么大事,一听要帮助拍照就爽快地答应了。这才有这么一张来之不易的合影。
(, 下载次数: 33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一进沟就有警示牌。
(, 下载次数: 32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昔日的石灰烧制厂
(, 下载次数: 30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又有警示牌了
(, 下载次数: 36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看这山就知道警示牌并非虚设。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5 04:50
(, 下载次数: 31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骑行到这,领骑的小佟停了下来。怎么了?小佟说:“这景好。蓝天、白云、青山、黑路。照一张”
(, 下载次数: 34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照一张。
(, 下载次数: 34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 汪大夫咱们来个合影!”
(, 下载次数: 35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照完了,汪大夫说:“怎么都是大黑脸,咱们再往前走走,躲开这片阴凉地。好了,给你们三个照一张。”
(, 下载次数: 32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继续前行,风景还是那么好。
(, 下载次数: 32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前面出现庙宇,是老爷庙吗?是的,里面供奉的有关羽等人,关羽民间称之为“关老爷”,故称老爷庙。过去看看。
(, 下载次数: 31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老爷庙下,哈拉沁沟中有棵千年古松。可奇怪的是,古松虽长在沟旁,千百年来虽经山洪冲刷,它竟屹立至今。当然后来人们为保护它,才用石块水泥加固保护起来。
(, 下载次数: 31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神奇的古松有神灵在保佑,来在有呼市“迎客松”的古松下留个影。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6 04:24
(, 下载次数: 3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神奇古松下合影。
(, 下载次数: 33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前面就到“了目山”,了目山海拔2050米,大青山的支脉,是呼市近郊最高的山峰,内蒙古电视发射塔就建在山顶。了目山这个称呼可能是登上山顶向四周望去一目了然吧。其实此地曾盛长松柏,古时盖房修庙常取材于此山又称“料木山”。
(, 下载次数: 34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山下隐约可看见电视发射塔及其它建筑。你可知道了目山顶极其平坦,它上面除了建有电视发射塔,还有一个大水库!
(, 下载次数: 3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水库为什么要建在山顶?“建好呼蓄电站 树立三峡品牌”这条大标语就是答案。
(, 下载次数: 3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原来山上、山下建了一座蓄能电站,此电站明明在呼市,怎么和长江扯上了,原来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最初是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后来由三峡集团接管并投资主建了,故称“中国三峡 呼蓄电站”
(, 下载次数: 34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是呼蓄电站山下厂房,部分厂房甚至建在地下。
(, 下载次数: 3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是呼蓄电站的介绍。
(, 下载次数: 31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继续骑行看看呼蓄电站的下水库。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7 03:43
本帖最后由 华山论剑 于 2018-9-7 03:48 编辑
(, 下载次数: 32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去往下水库的路上,看到为防止滑坡落石,山体已被水泥加固。
(, 下载次数: 29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公路里程碑表明,我们进哈拉沁沟已有12公里了。
(, 下载次数: 33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就是下水库。蓝绿色的库水深不见底。
(, 下载次数: 27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水为什么这么干净,看看这张蓄电站运行图你就明白了。
(, 下载次数: 31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原来蓄能电站的原理是利用白天和晚上电价差,晚上用电把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白天把上水库的水放下去,利用水流落差发电。呼市蓄能电站上下水库都很壮观。上水库是在山顶挖了一个大坑,据说有60多米深,下水库是在哈拉沁水库下游一个拐弯的地方,上下打了两个坝,中间存水就成了下水库。水就这样循环使用,如水不够了,上游还有一个哈拉沁水库可满足供水。
(, 下载次数: 30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说白了所谓蓄能水电站就是山下有一个水库,然后再在山上再建一个水库,夜里电用不了了,但电厂又不能停机,电就会出现过剩。于是就用多余的电发动电机把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白天再将山上水库的水放出用来发电,补充电站的供电不足。
(, 下载次数: 3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偶尔也有小车过来,但都不停,看来他们不是来看蓄能电站的,不看蓄能电站,哪他们来这干什么?
(, 下载次数: 29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能水电站周边的山体为防止山体滑坡流石,人们用水泥将山固定起来。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8 04:01
(, 下载次数: 30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他们停了下来,参观一下下水库,
(, 下载次数: 30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再照像。
(, 下载次数: 31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照完相继续北上,这是哪?大山中还有如此建筑。
(, 下载次数: 3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了目山庄,一个集旅游、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一个山庄。
(, 下载次数: 30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才是原来的哈拉沁水库,蓄能水电站的水源于此。
(, 下载次数: 33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由于修建蓄能水电站封路,我们有好几年没来这了。几年后再来,自然要拍照。
(, 下载次数: 32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小息一会儿,喝点水再走。
(, 下载次数: 29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哈拉沁水库大坝内景。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0 04:27
(, 下载次数: 31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就是哈拉沁水库。
(, 下载次数: 31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今年雨比往年大了点,水库水也多了。
(, 下载次数: 33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顺着水库往上骑。
(, 下载次数: 3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汪大夫在骑行途中。
(, 下载次数: 33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老石殿后。
(, 下载次数: 3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水库的上游又建了一座大庙。
(, 下载次数: 33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上去看看。
(, 下载次数: 29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原来我们看到公路上的小轿车都是来这上香的,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1 04:52
(, 下载次数: 3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由于我们不信佛,也就没进庙,来到这在山坡上照张相就走了,遗憾的是,我们既然来了,这是座什么庙?怎么称呼我们都不知道。
(, 下载次数: 31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骑到山上再看哈拉沁水库。
(, 下载次数: 29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据说这是这条公路的最高点,我看了看海拔1660米。这就是不算高。如按原计划走小井沟到黄花窝铺海拔近2000米。而走呼武公路到坝顶也有1700多米。看来这条路海拔最低,坡也最小了。有意思的是这三条路呼市和武川的分界线都在公路的最高处,到最高点就该下坡,路也平缓了。我看了看公路里牌。“C309 31” 也就是说这到武川还有31公里了。
(, 下载次数: 29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看到这么这招牌,走近看看,原来我们进入了哈拉沁沟的水源保护区。
(, 下载次数: 3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停、停,前面是乳头山,我们下车照相。汪大夫招呼道。
(, 下载次数: 31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山下,莜麦黄了。武川我们称之为后山。她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阴山北麓,离呼和浩特市北40来公里。别看她离呼市不远,可海拔上升600米后,北面再没有高山阻挡冷空气的南下。年平均气温要比呼市低个三、五度。因此这气候特点是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和冬夏温差都较大,冬长夏短。适宜生长期短的马铃薯、莜麦和油菜籽生长。
(, 下载次数: 33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听说在武川专门建了一个中国燕麦博物馆。我们在超市经常可看到有燕麦片出售,可这燕麦片与武川莜麦是一回事吗?后来才知道莜麦是燕麦的一个品种,莜麦是燕麦,燕麦不一定是莜麦。原来在植物分类学上来说,莜麦属植物界……,禾本科……,燕麦属——莜麦。燕麦属植物有一共同特点:耐寒,抗旱,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燕麦属在我国有8个品种,它们是野燕麦、燕麦、裸燕麦(因其成熟后不带壳故称裸燕麦,俗称油麦,即莜麦)……。武川莜麦(当地俗称)是内蒙古三宝之中最具代表性的。阴山山脉北麓的内蒙古武川气候寒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每天平均可达16小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旺盛,这片土地干旱少雨但降雨集中,这种特殊的气候特点仿佛是大自然为莜麦量身定做一般。武川地处海拔1500米以上,地理纬度位于41°-43°,是世界公认的莜麦黄金生长带。
(, 下载次数: 33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上有乳头山,下是莜麦地,来张合影。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2 05:22
(, 下载次数: 3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老石,你也过来照一张。
(, 下载次数: 3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继续北上。
(, 下载次数: 29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石头山上,石头缝中竟然长草开花。
(, 下载次数: 34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拍个近照看看。
(, 下载次数: 3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又一小山头,这垭口拍照不错,“小佟,等等! 照张相再走!”喊了半天,楞没听见下坡一溜烟儿,跑了。那汪大夫咱们照。
(, 下载次数: 32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老石,你也照一张。
(, 下载次数: 3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翻过垭口,又一个近一公里的上坡,
(, 下载次数: 30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殿后的老石也上来了,那咱们歇一歇再走吧。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3 04:52
(, 下载次数: 31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山一片开阔地,这的葵花还在开花,喜出望外的小佟急忙招呼大家拍照。
(, 下载次数: 30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美女、葵花。
(, 下载次数: 3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花儿与少年”。
(, 下载次数: 30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让葵花抬抬头,这样才美。
(, 下载次数: 33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小佟的葵花特写。在深秋葵花花还在开,能熟吗?
(, 下载次数: 29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一般葵花地里的葵花已是这样,果实累累、粒粒饱满。
(, 下载次数: 31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葵花地里玩够了,在一小村边看到羊群。
(, 下载次数: 31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给我和羊群来张合影。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4 05:05
(, 下载次数: 28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就是羊倌,老羊倌与汪大夫交谈说:“我今年八十多了,重孙子已这么高了。”他用手比划着,继续说道:“孩子们不让我出来放羊,怕村里人笑话,说他们不孝,也怕我出来摔倒……,可我要出来,活动活动,人精神、吃饭香。”
(, 下载次数: 31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羊群跑散,你能赶得过来吗?”汪大夫问道。“我可跑不动,可有它们那!”说话间看到两只狗跑了过来。“别撵了,过来!”老羊倌把狗招呼过来了。
(, 下载次数: 31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放羊全靠他们啦,早晨出去赶着放羊、羊群跑散撵羊、吃草回来再把羊群赶回羊圈。”看着老羊倌的夸奖,两只狗似懂非懂地望着主人,我急忙拍下这个镜头。
(, 下载次数: 31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与我们交谈后,老羊倌自己还没吃,拿出干粮袋,掏出烙饼喂它的狗狗。
(, 下载次数: 30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边喂边说,黄狗老了,八岁了,不爱跑了,我又养了一只小黑狗。
(, 下载次数: 28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到老羊倌喂狗,看看表已一点半了,一路上没饭店,只好吃自己带的干粮。
(, 下载次数: 3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手机响了,老伴说:“你们中午吃什么,发张照片给我看看。”于是拍了这张照片发了回去:“这就是我们的午餐。”
(, 下载次数: 31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填补点儿后,小佟说:“走吧,估计到武川还得两小时。”临走时意犹未尽地又拍了这么一张照片。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5 04:48
(, 下载次数: 31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离开村庄,骑行到前面,好一片花海。
(, 下载次数: 31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骑到地边,看看不像什么花卉。
(, 下载次数: 30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小佟拍了张特写说:“这是荞麦”。原来荞麦是短日性作,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旱风,畏霜冻。而武川的气候条件也正好适宜荞麦的生长。荞麦性甘味凉,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的功效,因此荞麦磨成面可做面条、饸饹、凉粉等食品,是北方人喜爱食物。更可贵的是荞麦的种子呈三角菱型,取芯留壳,是做枕芯的绝好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永不变形,可塑性强,冬暖夏凉等特点。因此说“荞麦枕有清脑明目,清热安神,促进睡眠等功效。
(, 下载次数: 28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拍完特写,小佟嫌在地边取景不佳,于是深入荞麦腹地看看。
(, 下载次数: 30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老石在荞麦腹地的留影。
(, 下载次数: 29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小佟也来了一张。
(, 下载次数: 28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我给汪大夫在地头以荞麦地为背景的拍照。
(, 下载次数: 29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荞麦地前还是葵花地,这葵花正处在葵花中期,这葵花即使熟了品质也好不到那里去。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6 04:10
(, 下载次数: 29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午3点我们从哈拉沁沟翻越了大青山(即阴山,在呼市段称之为大青山),骑行74公里(实际上是绕路了,走武川公路骑行40公里左右即可到达。)到达武川。到了武川县可可镇(县政府所在地)小佟直奔银楼旅馆,这是当年的下乡知青在武川开的一个小旅馆。
(, 下载次数: 30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是一位女知青,前几年丈夫去世,她和老母亲开个小旅馆维持生活。我们四人给开了3个房间。小佟、老石住双人间,汪大夫也安排了个双人间。
(, 下载次数: 29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是我住的单间。
(, 下载次数: 31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是楼房的后院,我记得这曾经是菜市场、后当过停车场,现不知做何用了。从呼市出发时天气预报说:这两天有雨,可一路上天气晴好,晚上淅淅沥沥下雨了,早晨雨过天晴。阳光已照在房顶上了。小佟说:今天上午去我下乡的农场看看,中午回武川吃饭后返回呼市。临走时小佟把房钱给店老板,可人家说什么都不要。
(, 下载次数: 29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离开武川我们武川北上,途中我们问:店钱给人家了吧。小佟说,给了几次,推推搡搡给不出去。他这么一说,我们觉得真亏欠人家了。
(, 下载次数: 3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离开县城不远,远远的我看到一建筑物上有“中国燕麦博物馆”的字样。
(, 下载次数: 30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着我们骑车已远去,我急忙拍下这几个字,追他们而去。在这建“中国燕麦博物馆”说明我们多少年来呼市人吃的莜面就是货真价实的保健食品——燕麦。
(, 下载次数: 29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昨晚下了雨,今天雨过天晴,空气分外清新。武川海拔1580米,骑到这海拔1660米,高原地区天高云反而感到低了。虽再见葵花地,我们看看没下车,一骑而过。尽管快速骑过,我还是看见有一株葵花长的特别高,鹤立鸡群似的。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7 04:44
(, 下载次数: 30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骑到这,前面领骑的小佟突然停车。
(, 下载次数: 29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原来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公路又引起他的拍照欲。
(, 下载次数: 29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他拍了照,美女当然不能落下。
(, 下载次数: 30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大头号”!“大头”二字让我想起了我的狗狗大头。
(, 下载次数: 29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就是我的狗狗大头在大青山上的留影。
(, 下载次数: 29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小安字号村” 在武川经常看到以“号”字命名的村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武川地界位于大青山北麓,历来为北方游牧民族牧地,元朝时,相当多的村名均为蒙古语(音译)命名。例如:乌兰不浪(红色的河)、哈拉吾素(黑水)、得令不浪(玉泉)、腮忽洞(好井)、哈彦忽洞(两眼井)等。以地形特点为村名。如厂汗桃力盖(白石头山)、东达吾素(中间有水)、耗赖山(咽喉形状)、哈拉合少(黑石头山嘴)、什兰哈达(黄色石头)等。以石头堆为村名的。如黑脑包、脑包、厂汉脑包(白石头堆)。
到了清朝,特别是清末,因财政拮据,放垦牧地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武川地广人稀,于是朝廷发卖官地后,以数字序号命名,买地者就在居住地开地农耕,于是村名便以卖出的官地序号为名,如头号、二号、三号、四号……九号、大正号、人字号、安字号、小安字号等命名。
(, 下载次数: 32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看吧这地在二百年前,也就是广袤无垠的牧区,卖出后成为现在的良田。
(, 下载次数: 30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于是买地的人们逐渐摸索出适应高原地区生长的莜麦、土豆、向日葵……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8 05:28
(, 下载次数: 28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骑到这我们就要向西拐了,去厂汗木台。
(, 下载次数: 29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又是一个以号命名的村。
(, 下载次数: 30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一段虽然修路,但还不难走。
(, 下载次数: 31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是什么?哦,知道了!牧民将草打好,捆成方方正正的草垛,便于装车运输,也好储存。
(, 下载次数: 30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可这草垛怎么能打得这么整齐瓷实?小佟说是打草机打的。联合割草机边割,边打成垛。
(, 下载次数: 29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确实我们只见过装在车上运输着的牧草,从没见过草地上打成垛的。这回开眼了,就在地中的草垛上照相。
(, 下载次数: 28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老石也过来照一张。
(, 下载次数: 30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你们都坐着,我卧着来一张。这一卧,不对了,发现这不是牧草,而是麦秆!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19 05:06
(, 下载次数: 33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上午10点16分,小佟停止了骑行的脚步喊道:“我回来了,我的第二故乡!”走,去看看50年前我生活的地方。
(, 下载次数: 29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到一间已没有房顶的建筑小佟说:“这是我们农场的公共厕所。”
(, 下载次数: 30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厕所对面是我们的农场。
(, 下载次数: 31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来,故地重游,先給我照一张。”
(, 下载次数: 29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就是我住过的宿舍!”
(, 下载次数: 29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房间内人去屋空。小佟感慨道:
离别40载、近日(30号)回“故乡”。人去屋破井荒废,昔日情景不再有。曾记得:当年正值十八九(岁),天南地北相聚首。兄弟姐妹同吃住,热闹非凡无忧愁。你哭我笑不记仇,其乐无穷度春秋。往事不堪再回首,闲暇之时回故土。人不亲来土还亲,岂能忘记故乡人?
(, 下载次数: 30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到自己“战天斗地”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下载次数: 29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到这口井,小佟脑海中浮现出当年是他带领着十八、九的青年在这挖井,十几米深,日日夜夜,直到见水。从此他们解决了生活用水。50年井犹在,人已老矣!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20 05:02
本帖最后由 华山论剑 于 2018-9-20 05:04 编辑
(, 下载次数: 30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完宿舍到院西看看。
(, 下载次数: 27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院西有一片马铃薯地,小佟说:“看看土豆熟了没有,熟了带几个回去尝尝,”在汪大夫与老石挖土豆时,
(, 下载次数: 29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小佟意犹未尽地说“在这再给我拍几张。”
(, 下载次数: 31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远景有了,再拍张近照。
(, 下载次数: 29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好了,生活、工作,不!当时叫“战斗”了几年的第二故乡里里外外看了个遍,该说再见了。
(, 下载次数: 30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装好土豆,走了!
(, 下载次数: 29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村里遇到当年老相识,自然要多谈几句。
(, 下载次数: 27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回的呼市看看回第二故乡的照片,小佟浮想联翩,于是写下第二首《回故乡有感》:
离别40年、弹指一挥间。
百十多里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昔日莺歌燕舞,今日杂草荒芜。
遥想当初年少,青春要献农场。
面对黄天厚土,发誓扎根永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知识改变命运,有幸再登校门。
插队4年锻炼,身心受益终生……,,,
(写于2018年9月1日秋雨绵绵的16点50分)。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21 04:42
本帖最后由 华山论剑 于 2018-9-21 04:44 编辑
(, 下载次数: 30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厂汗木台” 这就是小佟的第二故乡。
(, 下载次数: 3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再见,厂汗木台;再见,第二故乡!
(, 下载次数: 32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第二故乡50年了,变化真大,原来弯弯曲曲的小路,现已修成水泥路。
(, 下载次数: 29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不变的是,种的庄稼仍是莜麦、
(, 下载次数: 30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马铃薯。
(, 下载次数: 28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可庄稼地里增添了大型喷灌机,还有巨型风力发电机。
(, 下载次数: 30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有眼力的开拓者要在这种植价值不菲的黑枸杞。
(, 下载次数: 30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是他们的宏伟规划。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22 05:23
(, 下载次数: 28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早晨出发时,小佟说:“今天也就走个40多公里,估计11点多就能返回武川。可现在已经12点多了,码表显示已骑行52公里了。于是着急的小佟一马当先跑的没了踪影。在一小爬坡上,汪大夫骑着没带电的山地车上来了。
(, 下载次数: 29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老石殿后。
(, 下载次数: 28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风景如画,不得不令我停车拍照。
(, 下载次数: 31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真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羊儿在吃草。
(, 下载次数: 29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农牧区在这和谐交融。
(, 下载次数: 30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到坡底,小佟停了下来。
(, 下载次数: 29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蓝天、白云、风力发电机、果实累累的葵花地。
(, 下载次数: 30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天气好、风景好、清新的空气,心情自然好。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24 04:47
(, 下载次数: 32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那就每人照一张。
(, 下载次数: 34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老石不爱照相,在我们的招呼中也走进了葵花地。
(, 下载次数: 35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看这葵花饼多大,赛过洗脸盆了。
(, 下载次数: 30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是吗?拿我的手做参照物看看。
(, 下载次数: 34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葵花地玩够了,快回武川吃午饭。
(, 下载次数: 3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农民在收马铃薯。
(, 下载次数: 31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现在收马铃薯可省事啦,拖拉机翻起马铃薯,人们就管装袋就行了。
(, 下载次数: 30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我和土豆合个影。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25 06:26
(, 下载次数: 34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格桑花,现在我们内蒙古的农牧区实现了“十个全覆盖”农牧区变的干净、美丽漂亮了。人们在房前屋后栽树植草养花。武川是高原地区,格桑花在这长的茂盛、开的艳丽。
(, 下载次数: 34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十个全覆盖”后的牧区。 有这么一首歌《坐上了火车去拉萨》歌中唱道“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于是骑行在川藏线上时,我们一直在寻找 “格桑花”……
(, 下载次数: 3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高大的灌木丛花,是吗?它叫高山杜鹃。
(, 下载次数: 38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大不过指甲盖的小花,是吗?
(, 下载次数: 41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没有什么枝叶,钻出地面就开花,它是格桑花吗?
(, 下载次数: 35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青藏高原上我们发现这的野花艳丽,花大、枝叶少,并贴着地面开放,这可能是为抵御高海拔大风太多的缘故吧。
(, 下载次数: 40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长有长长花柄的花,只有在山坡背风的低洼处才可看到。
(, 下载次数: 35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有风的地方更多的是看到这样的花。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26 05:28
(, 下载次数: 38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种花虽叶大,可长的离多不高就开花。
(, 下载次数: 36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狼毒花,因它的花、枝、叶全有毒,牛羊都不敢吃它,在我们内蒙古草原上,草场退化,环境恶劣其它草不长了,它却能顽强存活。
(, 下载次数: 40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以上那么多开在青藏高原上野花哪一种是格桑花呢?据专家考证,它们都是,而又不完全是!从广义上说,"格桑花"极有可能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花的代名词,但匍匐于地面开花的小型花,因其太小,难以胜任,而在藏区土生土长的较为大的如金露梅、狼毒花、高山杜鹃、雪莲等植物称为格桑花的说法较为普遍 。
(, 下载次数: 36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可后来拉萨布达拉宫脚下竖起了一丛花的雕塑。我们一看这不是在我们内蒙古被称之为“八瓣梅”的花吗?怎么在拉萨就成了格桑花了!原来这种花原产墨西哥及南美其他地区,原名叫“波斯菊”。1906年11月,驻藏帮办大臣张荫棠进入西藏,带入各种花籽,试种后,其他花在青藏高原因高寒无法生长,唯有这种开花后呈"八瓣"形花存活下了,而且长的茂盛,花开艳丽,一时间,拉萨家家户户都争相播种,这种花生命力极强,自踏上这片高天阔土,就迅速传遍到西藏各地,成为家喻户晓,栽培最多的一种花卉,并被藏族亲切地称之为“格桑花”。
(, 下载次数: 34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啊,好美的格桑花,“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格桑花藏语“格桑梅朵”,它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可风越刮,它随风摇曳而丝毫不损;雨打来,它针状叶会更加翠绿;高原的太阳紫外线分外强烈可越曝晒,它开得更灿烂。格桑花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花。藏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花,就找到了幸福,因此只要是花开八瓣的野花,就是格桑花,它自然也就成了拉萨市的市花。
(, 下载次数: 36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可能是八瓣格桑花生命力的顽强,在我国大西北得到广泛种植,在内蒙古高原腹地的武川农牧区看完格桑花,我们继续骑往武川县。
(, 下载次数: 35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可镇”,是可可以力更镇的简称,是武川县委、政府所在地。可可以力更,蒙古语为“呼和额日格”,意为“青色的山崖”。从明代开始,此地为蒙古族游牧之地;清康熙年间,此地设置官府驿站便成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通往新疆与外蒙古的必经之地。
(, 下载次数: 37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一点多,我们终于坐在武川饭馆中,看,来武川就要吃莜麦,先上三屉,每人一块大排骨。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9-29 03:56
(, 下载次数: 36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北魏重镇 武川” 吃饭前我们看到的“可镇”标牌是武川可镇的北口,这是武川可镇的南面,也就是我们离开武川回呼市的必经之路。
(, 下载次数: 36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再翻大青山骑行在呼武公路上。
(, 下载次数: 37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远远的就看见这巨型雕塑,它是什么意思?
(, 下载次数: 36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近看,明白了,这不是汉字“武川”吗?真是龙飞凤舞啊!
(, 下载次数: 35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是新修的回呼市的公路,由于开挖了三条隧道,回呼市的新公路比去武川的旧公里近了三、四公里。
(, 下载次数: 35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尽管还要翻大青山,但总的来说是下坡路,路上警示牌隔不远就一个。
(, 下载次数: 34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2点半我们离开的武川,4点多一点我们就看到呼市了,去时走了74公里,用了7个小时;回来近30公里,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呼市,下坡就是快。
(, 下载次数: 36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大青山坡上看呼市。我们 《骑车返乡——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骑行顺利完成。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是他们,是他们这一代把自己的青春、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共和国。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10-2 05:17
本帖最后由 华山论剑 于 2019-1-14 05:25 编辑
回呼的当天小佟把照片发在朋友圈并感言道:
离别数十年,今日(30号)回“故乡”!天高云淡心情悦、难以忘怀战友情……,
队友快乐骑行回应说 小佟难忘下乡地!
小佟说:
怎能忘记:此屋我曾住,此井是我打!
队友老杜:我们这一辈,上山练过退,下乡练过背
现在欧洲探望女儿的刘立宁不远万里发来微信: 佟靖礼,念叨过要骑车回下乡的村,这下成行了。
队友小高 我赞老佟梦想成真很好! 说的真好点个赞
同行的汪大夫:佟队,骑行到第二故乡(走出的地方)忆起当年知青一一特殊一段的历史,很是亲切,也见到故人,看你很激动的样子,在那杂草丛生、房屋已破烂不堪的地方左照右照留个纪念,真是故土难忘!那里有你青春的快乐和倩影。
小佟回应道:
不仅仅有快乐和倩影,还应有麻烦、忧愁、期待和理想等……,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10-31 04:24
在编写本帖期间,小佟病了,直到一个月后(10月27日)才在微信上见小佟发布消息:
“
骑友们:下午好!时至今日,我已术后恢复一个月。在恢复期间一直不能看微信电视等(只能趴着睡觉吃饭等)。在此期间曾多次接到过多名队友的微信和电话关心和问候(姑娘告知我的),尤其是吉庆队长今天又专门发微信红包将朋友们的慰问金给我转发过来了,在女儿的操作下我领取了……。在此,对各位队友们的关心我表示衷心的感谢!!!等我痊愈后一并当面答谢!”
队友们纷纷发去慰问微信,于是我也给小佟发微信如下:
“佟队:你好!终于在微信上看到你了,真高兴。在你生病期间我把咱们去武川的骑行整理好了,并发在骑行圈了。现发微信群,作为你康复的礼物送给你!”发出后队友、朋友点评如下:
卢国栋 :老席的帖子做的好,祝老佟早日康复。
汪春瑛: 帖子写的太好了,费心了!辛苦啦!
小佟:谢谢各位的关心和安慰!谢谢席哥在我术后一个月送来的精神礼物……
纪平:写的真好,抒发了热爱第二故乡的情怀!
文栋:虽是骑游知识性很强。点赞!
点赞、叫好的还有:
石有良 郑德信 春华秋实 骑行天下 鱼儿水中游 高歌 任增明 纪平 奔腾的骏马 龙卷风……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8-11-3 14:27
哦,又收到队友们的赞赏、点评如下:
锦鼠:老席辛苦!为你点赞!
纪平:看了三遍了,越看越觉得那么有意义的骑行自己为什么没参加?仔细想想我那几天在准备去山东,没太理会你们的活动。老佟也真是有才,把触景生情的诗句写的那么好。老席的帖子编的好,有意义!
小佟:纪平:谢谢!再次谢谢席哥!
御猫:老席,看了你的贴子,让你的照片,还有你描述的美景,我明年也去呀?
纪平: 御猫,我刚才正想说这句话呢。明年让老佟再领咱们去一次。
任增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代人无法抹去的记忆,以骑行的方式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别有新意。故地重游,回忆往昔,峥嵘岁月,难以忘怀!
文栋:帖子写的非常好,我本人就是知青,又是骑友有同感!希望能经常看到这样的好帖!
小佟:各位挚爱亲朋:由于本人术后一直不能看微信电视等(女儿控制手机),好多信息闭塞不知。感谢席哥为我们精心制作了骑车返乡视频、作为礼物在我术后一个月送给我并要把发布权交给我。在此,我深深地表示感谢!!!群里各位对我的多次关心和问候,我谢谢你们了!!!期待来年我们一起骑行…… 再见!
汪大夫:佟靖礼,你好!眼睛恢复的挺好吧?多加注意!尽快咱们能一起活动,席大哥把咱们的行程写的真全、真细,是用心了,留下了永久的纪念,谢谢席大哥!你辛苦啦!!!
作者:
麦小爷
时间:
2019-1-21 16:31
顶一个!看帖是一种习惯,顶贴是一种态度,回帖是一种美德。
作者:
华山论剑
时间:
2019-1-22 13:16
麦小爷 发表于 2019-1-21 16:31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谢谢关注,顶帖!
欢迎光临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http://www.qixingq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